谢非的真性情
一般而言,人们参加工作的年龄是在成年之后。然而,有志不在年高,干革命不在乎年龄,谢非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1932年11月,谢非出生于广东省陆丰县(今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对门村一户贫苦的家庭里,3岁那年,谢非的父亲撒手人间,留下寡母孤儿。当时的农村,不少穷孩子都无法读书。可谢非的母亲秉承客家人勤劳耕读的传统,用辛勤的汗水养育谢非四个兄妹。哪怕再苦再累,她也要咬紧牙关,支持他们入读对门小学。谢非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学习刻苦,曾经在陆丰县统考中获得国文和数学第一名。读书期间,对门小学的教师谢国辉和谢国梁兄弟(地下党员)称赞谢非聪颖,对他倍加关怀,经常讲一些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故事,启蒙他走上革命之路。
1947年11月,年仅15岁的谢非就在陆丰参加工作,为地下党做些联络工作,常有一些熟悉又不熟悉的同志在谢非之家落脚,门庭热络。一番瞻前顾后,那些同志轻轻地关上虚掩之门,点上一盏煤油灯,在竹椅和条凳上落座,在摇曳的灯光下商量革命工作。在长期的斗争中,谢非之家成为河口革命种子传播和地下党活动联络中心,是地下党员秘密联系、接头、开会的地点。
从青少年开始,谢非耳濡目染,接受了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刚开始,谢非担任陆丰县河田镇民运组组长,镇政府指导员,区委委员,土改工作队队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谢非不辞辛苦,勤奋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深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艰难的岁月里磨练,在敌对的阶级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工作者和坚强的革命战士。
1949年7月,17岁的谢非睿智成熟,在思想行为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很快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6月以后,谢非历任广东省陆丰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县委书记。生于斯长于斯,谢非是诞生在陆丰县河口镇对门村这座建于一百年前的两房一厅祖屋,是从这座普通砖木结构的农村瓦房里走出去,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出一个不平凡的精彩人生。可以这么说,六十年代之前,谢非用脚步丈量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带着满腔热忱去工作,竭力服务好家乡的父老乡亲。
1960年8月,谢非调往广州工作,先后担任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省科教政治部副主任、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谢非坚持原则,主持公道,让不少蒙受冤枉的党员干部恢复岗位,焕发出青春活力。此后,谢非同志调任《红旗》杂志社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他以较高的理论修养,废寝忘食地工作,为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作出应有的贡献。
1983年后,谢非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省委设第一书记、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省委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组长,为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统战、侨务政策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11月后,谢非担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等职。他带头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推行各项改革,促进了广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谢非的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处事严谨,改革意识却相当强,具有宏观决策能力,善于统揽全局,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经常披星戴月,从沿海到山区,从潮汕平原到雷州半岛,在抗洪救灾、建设工地、贫困老区,都洒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足迹,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92年10月,谢非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俗话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谢非故居坐西北向东南,占地二百余平方米,是一栋在农村随处可见的客家瓦房。谢非故居的偏房,是一个小厅和一个书房,房间里有几排靠墙的大书柜,里面摆放着他的许多书籍以及著作。谢非总是手不释卷地读书,殚精竭虑地思考,使得他的脚步迈得更为稳健,思想更富有前瞻性。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谢非故居正厅悬挂邓小平同志和谢非同志南巡的相片:只见邓小平和蔼可亲,聆听着身旁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的工作汇报,不时地交流讨论,谈笑风生。那是1992年的春天,生机盎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南粤大地上掀起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热潮。
1991年至1992年,谢非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他善于把中央的精神和广东实际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精神,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廉政监督三个机制,加强农业、交通能源通讯和教育科技三个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三个优化,加快了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众目共睹的是,谢非富于开拓进取精神,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以及毗邻港澳、侨胞众多的优势,制定政策措施,促进改革开放,加强粤、港、澳经济合作以及国际交流,推动全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他亲自指导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和顺德市的综合改革试验,带动全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广东省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堂弟谢富财曾经到广州探访,第一次看到谢非居家的面貌:房子根本没有装修,一张老旧的大理石饭桌,搭配乡下才能看见的长条凳。厅里摆设着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算是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一扇窗口。谢非那种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为政清廉的人格魅力,感动了不少人。谢非儿时留下的足迹和前期参加工作住过的瓦房,如今焕然一新,谢非故居的门楼两侧挂起一块块鎏金匾额:谢非故居分别被陆河县委宣传部、县纪委、县委统战部、县检察院设立为“陆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陆河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陆河县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和“陆河县职务犯罪预防教育基地”。
1997年9月,谢非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谢非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赴北京工作。他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不懈的努力。谢非曾经担任第七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年5月,谢非担任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为澳门顺利回归、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
1999年10月27日,谢非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67岁。临终前,谢非郑重嘱咐其儿女,丧事从简。尤其感人肺腑的一幕是,儿女遵照谢非的遗愿,他去世的消息一直没有告诉谢非的母亲李春老人,用善意的谎言隐瞒着老人。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儿女的官再大,无论儿女的钱再多,始终是父母心头的一种牵挂呵!在此后的近十年时间里,母亲李春再没有听到儿子一个电话,也没有在电视上看到儿子的镜头,只是定期收到有心人假装儿子谢非的声音,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的孝感天地的故事。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地方能走出仁人志士,同样值得人们的骄傲。谢非就是用自己的朴实纯粹和淡泊名利,书写出一位人民公仆的本色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书写出精彩的人生。
本文来源:看东岸,图文:吕珠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