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海陆丰发展始末
红军在海陆丰发展始末陈宝荣/文
温馨提示:本文约3652字,阅读大概需要10分钟 / 图片来源:南昌起义纪念馆
“红军”的称呼来自苏俄。1918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无产阶级军队在推翻沙皇政权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红旗, 故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就把无产阶级军队称为“红军”。后来,这一名称被我国借用过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称“红军”。在革命斗争史上,海陆丰曾经存在过三支红军。
▲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的军队领导人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前敌委员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
海陆丰是红军活动较早的区域。
1925年3月,海陆丰农民自卫军大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较早的武装力量。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开启了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成立纪念旧址:海丰县朝面山水库
1927年10月,以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部分官兵为主的南昌起义军到达海陆丰,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稍后组建了第五团,并成立师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早期的正规军之一。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成立旧址:今广州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
这一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乡村用农民革命军,城市用工人革命军名义,简称农军、工军,合称工农革命军”的决定,将我党领导的起义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 。但究竟是谁首先打出第一面“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呢?
有的说是1927年7月湖南汝城暴动的农军(第一次海陆丰起义的北上农军编入其中)打出的 ,有的说是同年8月卢德铭在江西修水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打出的,有的说是同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打出的,而广东党史界也有人说当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在海陆丰改编的“工农革命军”是最正规的。说法种种,未经确论。
接下来不久,中国就有了“红军”的称呼。
▲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927年11月13日,我党领导了黄麻起义,随后中共鄂东特委宣布将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当时,有人在黄安县衙大门贴上一副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沉沉埋赤子;克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这是工农群众第一次喊出“红军”名号。
▲1927年9月秋收暴动,毛泽东领导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1927年12月11日,我党领导了广州起义,当天仿效苏联革命,成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起义军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帜,叶挺被任命为工农红军司令。但数日后撤出的起义部队,在花县却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红军这一称号没有继续使用。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在广州市公安局内,宣告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
▲1927年12月13日,遭炮火破坏的广州街道
1928年1月5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到达海丰,在红场与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会师,组成当时我党领导下最强大的正规军。第二天,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同志的带领下,他们共同参加东江大暴动,与农军肩并肩、浴血奋战,打出了十三个县区的红色区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震惊共产国际。
▲红军活动故址:海丰莲花山埔仔峒
▲红四师最后的活动据点:赤石明热峒
事隔半年后,我党领导的军队才正式命名“红军”。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按共产国际意见,颁布中央第51号通告《军事工作大纲》,其中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从此,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据此陆续改称红军。
▲红军将士渡海的红海湾海埔墟渔港故址
那时,按中央指示,战斗在海陆丰及潮汕地区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改称工农红军第二师,简称“红二师”;工农革命军第四师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但由于此时党內存在左倾路线影响,这两支部队在征战过程中得不到补充与休整,损失较大,最后仅剩400余人退回海陆丰。
1928年10月,中共中央及广东省委为保存革命力量,成立了红军出港委员会,同意把滞留海陆丰的红军资送出境。直至次年4月,仅余几名战士愿意留下来继续战斗。
▲红四师纪念馆:赤石水底山温泉庄园内
1929年6月,中共东江特委按广东省委的指示,在大埔县组建红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六团,全团370余人;7月,在潮阳县组建红六军第十六师四十七团,全团200多人;9月,又在福建诏安组建了红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八团,全团400余人;次年2月,将兴宁、平远、龙川三县赤卫队与赣南红二十一纵队合编为红六军第十六师五十团,全团500余人,不幸的是3 月下旬在寻乌战斗中全部牺牲。
▲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四十九团成立旧址:黄羌林场朝面山大路下村
1929年10月,中共海陆惠紫特委在海丰县朝面山组建第六军第十七师四十九团成立,团长彭桂、政委黄强,全团约100多人。
1929年夏至1930年春之间,在广东省委的领导下,东江地区组建了红六军两个师、五个团。其中以第四十九团战斗力最强,短短数月內征战数百场,由100余人枪发展到1000余人枪。但红六军各团成立后,基本上处于分散作战状态,以至于军部、师部未能建立起来。
▲中共闽粤赣边区第一次党代会旧址:潮阳大南山大溪坝村
1930年5月,广东省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按全国十四支红军的正式序列,以东江红军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四个团为基干力量,合编为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颜汉章,副军长彭桂。下设四个纵队,四十九团为第四纵队,而实际上东江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强攻之下,各纵队各自为战,并未完成改编。
▲东江独立师师长彭桂,政委黄强
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作出闽西红军与东江红军合编为第六军的计划。10月底至11月初,中共中央南方局派中央委员邓发、广东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及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主任李富春等到达大南山,组织召开闽粤赣边区第一次党代会。他们经实战了解后,决定把闽西红军编为第六军第一师(但一直未能编成),东江各团红军编为第六军第二师,彭桂任师长,黄强任政委,吴祖荣任政治部主任。第二师下辖两个团和一个独立营,四十九团为第一团,团长林军杰,政委黄强(兼);潮梅三个团编为第二团,团长陈伯虎,政委陈开芹。此时,东江红军完成了实际改编,总兵力约700余人。改编后,红六军第二师活动在海(丰) 陆(丰)惠(来)紫(金)一带。
▲红军49团(红一团)最后的活动旧址:赤石大安峒铜锣湖山及北坑肚
1930年12月,根据中央建立六大苏区的指示,广东东江苏区(东江特委和海陆惠紫特委)和闽赣苏区组成闽粤赣特委。次年5月,东江地区从闽粤赣苏区分离出来,重新成立中共东江特委,海陆紫和潮普惠重新合在一起。但红六军军部一直没有组建起来,红六军第二师只好改编为东江独立师,师长彭桂,政委黄强,参谋长颜浑,政治部主任符锦惠。
1931年夏,东江地区错误执行王明路线,清洗所谓“AB团”和社会民主党,祸及红军队伍。当年组建四十九团的八名团营级领导折损一半,全团士兵仅剩100多人,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损失。
▲黄羌林场苦竹园村红军石洞
1932年4月,新改组的东江特委才停止执行过左的路线。而苏区正准备恢复元气之时,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苏区,他们采取建炮楼封锁道路、烧山搜查、欺骗自新等方式不断地蚕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1933年1月,中共东江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海陆紫县的党员由8000人减至不足1000人。不久,彭桂按特委指示,会同东江军委书记朱炎率部向江西方向突围。但在紫金乌禽嶂遭遇国民党军三个团包围。一场恶战下来,红军仅剩60多人,他们不得不分散到赤石大安峒和埔仔峒活动。
▲莲花山红军烈士陵园
1933年5月12日,彭桂在海丰赤石大安峒被叛徒杀害。
同年11月29日,坚守在激石溪的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委员钟一强率领188名机关干部、赤卫队员和红军将士与600多名敌人鏖战,全部战死。
▲彭湃纪念中学师生到大安峒缅怀红军烈士
至此,在海陆丰的红军停止了活动,仅剩少数党员隐蔽下来,保藏着苏维埃的星星火种。
参考资料:
《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1927年》 中央档案馆 广东省档案馆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中央党史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海丰地方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