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畅游坎下城
位于汕尾市区的坎下城,我是最熟悉不过的。我已不止一次来过,在一个 秋色宜人的午后,伴随清爽的秋风,与几位友人一同走这低古城,那些残损城墙、古人石刻诗句、矮墩的城门,竟然给了我一份古朴的暖意。坎下城,位于市区香洲街道城内路北端。明朝时城寨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城墙周长1157米,垛口391个,抗敌楼两座,海防炮78门。其中西门为水寨门,有水师,并置码头供船只泊位,其军船可往碣石和捷胜,打击倭寇海盗,保护商渔船安全。古城始建于崇祯九年(1636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全省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明代海防古城。1995年,坎下城被列为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但岁月沧桑,山移水改,坎下城已无当年宏伟壮观的气势,大多数城墙残损,长着青苔,又杂草丛生,至于城西门更没有大海的痕迹,那一艘艘令倭寇海盗闻风丧胆的战船,也只藏在历史书上一页只言片语的描述了!
从南门(鸿海门)进入坎下城,走过一条长500多米、宽约3米的水泥路,就到一块一千多平方米的空旷地,只见浓荫绿掩,榕树、木棉、梧桐等树木丰茂,还有一座近几年才修建的孔子庙。史料记载,坎下城内有文昌庙、关帝庙和城隍庙。这孔子庙的名号,大家都觉得有怪。万然兄:“推测可能以前庙宇倒塌,人们只记得是孔子庙,后来重建的时候就起名孔子庙。”在孔子庙的左侧有一片菜园地和小池塘旁有开着黄的、红的的菊花,迎着秋风,它们开得多么热烈又鲜艳。一位近80多岁、正在为一块田地的蔬菜浇水,老伯告诉我,这里原是“坎白公园”的“莲池”。他小时候见到“莲池”有200多平方米,很漂亮的。民国九年(1920年),粤军总督陈炯明在坎下城建兵工厂,翌年筹资兴建“坎白公园”,民国十一年(1922年)竣工。公园建成后,当时陈炯明的不少幕僚是清代秀才、贡生出身的,前来坎下城巡视兵工厂时,在游览公园时吟诗赋词,在岩石题刻许多诗文。如民国十二年(1923年),广宁周奇湘在武帝庙(旧为关帝庙)前左侧一块岩石上题刻七言诗:“难兮人事与天工,奇石嶙峋树色葱。海甸全销秦霸气,庙堂犹拜汉英雄。十年冠剑怜奔马,一殿沧溟看跃龙。最是池莲香远处,草亭遥忆旧家风。”其中“最是池莲香远处”的诗句,描述“莲池”的莲花盛开时,香气弥漫的美好景象。
绕过“莲池”,穿过一座旧瓦房,到达城的西门,原来这里是碧波万顷,艇航待发的水寨,如今只剩一个“西门池”的痕迹了。从西门转回来,拾阶而上,山坡上建有一座二间进,呈“品”型的武帝庙(旧为关帝庙)。庙前右侧有一尊周仓牵赤兔马的石像,进入庙内,但见彩梁雕栋、富丽堂皇,并挂有今人书法作品。从武帝庙出来向虎山半山坡左侧行走,在榕树、相思树底下,许多垒叠的石块上刻有先人诗句,令人百读不厌,又引发人怀古的情绪。如一块硕石上,有民国十三年(1924年)东莞何笃生游览“坎白公园”题刻的诗句:“奇石嵯峨古木青,公园芳郁点边城。天空海阔龙腾甲,浏览飘然块垒平。”在另一块石头,民国廿四年(1935年)十月茂名杨爱周题刻的诗句为:“依山辟地构园林,好景天然喜共临。怪石屹如奇虎搏,古松竟作老龙吟。惟伤劫后成残迹,遥想当时费匠心。借问昔年人在否?空余破垒傍荒岑。”此时,陈炯明在香港已去世两年,读罢此诗,不禁有一种物非人也非的沧桑感。
离开摩崖石刻的山岗,大家前往城隍庙。但见庙宇前有两株古榕树和一株老芒果,参天茂盛,几乎掩盖了整座庙宇,三三两两的染着阳光的落叶在秋风中婆娑起舞,然后落在乱石叠结山坡上。再从庙前宫前路行30米就到坎下城保存最完好的东门(永安门)。从东门进入有一处20多平方米的正方形空间,城墙很高厚,估计是供守城士兵休息的地方。再进入,又设置安装闸门的门槛,起到两层保护防御作用。据介绍,坎下城一小部分墙体虽在文革时被人为破坏,但大部分墙体保存完好。现城墙高3.6米(原高5.6米)、城墙宽3.2米,为双层夹墙,灰沙夯筑。
“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望着高高的城门,日光照落在长满了野草、斑驳的古城墙上,光阴俨然成为一页薄薄的历史书,默默地向我们讲述着这座饱经沧桑、又饱含人文底蕴的城池。
本文来源:看东岸,图文|陈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