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 照地堂
人长大了,过节好像就不重要了。已经忘记,这是第几次没回罾城过八月半中秋节了。记得少年时代寄宿汕中,每个中秋节都会热切地跑回罾城。彼时中秋并无国家假期,加之汕尾的交通管制并不规范,我们五六个高中少年,下课后挤在一辆出租车上,副驾驶挤两个人,后座挤四个人,一路有说有笑地回到小城,踏上那熟悉的石路门槛,属于中秋的节日喜庆,兴高采烈地袭来。
老厝的正直街倚着城隍,是旧时到城隍看戏的必经之路。所以每年中秋城隍做老戏,看戏的人来往络绎不绝,甚是闹热。大约晚饭时候就开始有人搬着凳子提前霸位,那明清的老戏台则是孩童玩乐的天堂。有时候赶上巷尾社稷爷诞辰就更好玩了。巷尾是电影,巷头是老戏,孩童从巷头闹腾到巷尾,又从巷尾笑着赶上巷头,把节日都闹欢了。
彼时大家都住在老厝里,老厝有町,循例得早早吃完晚饭洗刷干净,放着到晚上赏月拜月姑娘娘。大概是和风俗相关,汕尾的赏月也离不开拜拜。而八月半中秋节,拜的则是月姑娘娘,月姑是嫦娥吗?我们也不知道,反正阿嫲说:月姑不能用手指指着,不然她半夜就会来割掉小孩的耳朵。
拜月姑挺是特别,八仙桌上放满月饼、软糕、地豆、豆酥、柚子、葡萄、软柿等各式应节食物,还需要金针、雪耳、红枣、面线这些斋菜。阿嫲会早早准备一套月姑的衣服纸扎,还有赏月用的糕饼。糕饼要到农历八月十三四才开始有卖,用糕粉做成圆圆的月盘状上,印上嫦娥奔月或者嫦娥月兔的故事。花心思的则会再喷上一点黄绿红的颜色来点缀。
八月半赏月还需要用到芋头,潮汕那边的习俗是和抵抗元兵杀“胡头”有关。我的阿嫲则说:芋头多芋仔,千子万孙嘛。也算是此处习俗的来源。
赏月拜月,一厝人相聚聊天,说的不过平常家话,但就是特别有意思。大人会感叹小孩长得快,小孩则会只顾着玩烟花灯笼。那时候玩的多是一块钱的纸灯笼,风稍微大一点灯笼歪了,蜡烛就把灯笼烧破洞,一个中秋下来都可以烧好几个。电子灯笼倒是新奇,哪家孩子牵着一个出来了,便会惹上一大圈孩子的围观。
而烟花则是最普通的最好玩,简单的“susu炮”至今仍然受欢迎。小小一根,点燃转圈挥舞画图案,那星火四处绽放的光芒,那纯粹欢乐的笑脸,璀璨了童年。
玩得差不多就会听到阿妈喊回去“喝夜茶”,夜茶就是吃拜月姑娘娘的供品,町中的八仙桌撤去斋菜,换上新泡的茶,一家人围着就开始吃起月饼、茶点和水果。我家拜月用的月饼是七星伴月,每每拜完阿嫲就会给各房分一个,剩下的留在夜茶上吃。小孩调皮,吃月饼只吃蛋黄和饼皮,剩下一大块又甜又腻的莲蓉来惹大人骂。这时遇上有亲戚来城隍看戏,阿公阿嫲便会热情地招呼进屋来喝茶,那时候的人,总有点人情世故的暖。
这时月亮升起来了,亮晃晃地照在町中央,大人赞叹月时真好,我们则会爬上楼顶看烟火,“嘭嘭嘭”,明媚的烟火成为最深刻最艳丽的回忆,尤其装点着中秋的圆月,更添了雅致。
拜月喝夜茶的习俗如今阿爸阿妈还会坚持,弟弟们相比之下更喜欢到海边烧烤去,老厝的町,比旧时更冷清孤单了些。今年看到女儿幼儿园的游园会,主题是“月光光,照地堂”,据说这首熟悉的童谣中,地堂就类似老厝的町,大抵也只能成为一代人的回忆罢了。
本文来源:十号私塾,作者:连幼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