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戏班的坚守 —— 海丰赤坑沙港石头白字戏剧团小记
石头白字戏剧团演出剧目《柳宝中元》旧时民间俗语有“卖田卖地爱看沙港戏”的说法,足见海丰赤坑沙港戏班影响之大。近日,记者在海城邂逅了沙港石头白字剧团团长曾向劳,他向记者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
石头白字戏剧团约有200年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向劳向村集体承包了剧团,当时每接到一本戏,要向村集体上交五十元。当时,白字戏广受欢迎,每年演出达200多本,高峰时接近300本,每本戏两三千元,演出足迹除遍及海陆丰外,还远至汕头、潮州、惠州等地。改革开放后,还曾应邀到香港演出。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平台相继出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石头白字戏剧也风光不再,但一直没有间断演出,直到今天,每年仍要上演100 多本戏。只不过,当年五六十人的剧团,为了节约开支,已精简为30多人。
尤其让记者称奇的是,石头白字剧团虽是民间戏班,其演员却具专业性质,曾向劳说,演员们换了好几茬,但都专门从事演出、不事其它生产。为了保证演出质量,该戏班注重邀请海丰白字戏剧团的名角前来教戏,如曾纪寻(海丰县永丰剧团团长)、粒仔旦(白字戏名角)等都曾来传道授业解惑。该戏班有些台柱,也曾被海丰白字戏剧团看中“挖走”。该戏班还相当重视编曲,曾邀请李纪忠等行家编曲。最重要的还有,该戏班十分重视对戏,每一出新戏出来,起码要排练三到四个月,才能“上棚”(演出)。这些都保证了“沙港戏”的质量。
曾向劳说,剧团的演员全部是他的“亲丁外甥”,因此是名符其实的子弟兵剧团。今年76岁的曾向劳,已经将戏班逐步移交给儿子曾庆钢管理。自小受父亲熏陶的曾庆钢擅演生角,曾在市、县比赛中获奖,在管理上也颇有一套。比如如今一本戏的戏金才8000元,大角的日工资要400元,小角也要200元;为节省开支,戏班尽量引入电子布景、彩屏字幕等,减少人工;因此让戏班尚可维持。
曾向劳介绍说,戏班最主要的支出是服饰、液晶屏、乐器、音响等等,有的几年就要更换,最久的十多年也要更换,这对戏班是个沉重的负担。文化部门也曾予以关心,赠送给戏班一些乐器。“希望政府多关心支持民间艺术,如果政府能帮我们购置服饰、乐器等。戏班就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曾向劳如是说。
曾向劳说,一名演员从入行到在台上站得稳,起码也要有15至20年工龄。以前该戏班的曾宁等人名闻海陆丰,如今的戏班以曾庆钢、曾小变、曾巧如等为台柱,都是三四十岁。演员的更新换代意味着戏班的发展前景。因此,该戏班非常注意吸收一些年轻人,如今班里最年轻的约二十岁。展望未来,曾向劳表示了谨慎乐观,他认为近年来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有所“回归”,现在KTV里也可以点到白字戏,这是白字戏能够存在、发展的根本。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