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19-7-26 20:21:43

海丰的街道

提起海丰的街道,不少人会认为交通拥挤,一遇下大雨,道路多处有积水,亦说明中肯。我见过不少地方的风景,走过很多他乡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海丰的街道与别的地方确有不同之处。

海丰县北倚莲花山脉,大概近山多雨缘故,夏天多雨,常有强对流雨,市政排水系统又修得不够好,一遇大暴雨,有时候大街上的积水没漆,小巷里到处是小泥塘,走路得靠墙,还要留心泥水溅到脸。我小时候上学穿行大街小巷,深以为苦,那个年代的沥青路真不咋样,走完一段路,脚跟上还留了许多小黑点,长辈则告诫不要报怨,这点麻烦不算苦,相较他们,我们还有沥青路可走,不用走泥路,已进步了。
最难堪的是,沥青路面坑洼太多,乘坐小汽车或三轮车,车轮陷入坑洼,左一歪右一倒,就在这一步一倒之际脑袋上常会碰出核桃大的包左右各一个。这种情形后来改进了,县城道路浇筑了水泥路,平坦宽阔,如今路面铺盖了改性沥青,路面加宽并规范了车道,雨天能防汽车打滑,晴天可以降低汽车行驶声响,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近几年,夏雨一来,也时有水漫街道事情发生,市民只能淌着水走路,尤其是城东片区海紫路老车头至金园工业区段,常出现“汪洋大海”,给上下班人士带来很大不便,2015年县城还曾发生过严重的内涝,现在道路经过改造,路畅顺了,排水系统好了,便不再有内涝之患。

海丰县城以红宫、红场、南门湖为中心位置,通过二环、三环公路不断拓展范围,可以这麽讲,越靠中心位置,越能看到似陈旧却古朴典雅的建筑,如陈炯明旧都督府,海丰苏维埃创建史及民俗民艺展馆等。
近年来,海丰当局以红宫红场为中心,将左右两边及南向主要街道,串联南门湖,以红色及金黄色统一修葺,打造成红色文化街。夜幕降临下的红色文化街,两边柔和的黄红色,游人如织且操不同口音,流光溢彩的南湖泮,灯火璀璨的湖心亭,波澜不惊的湖面,湖边杨柳依依。夏秋之季,蝉鸣不已,柳丝飘拂,夕阳西下,霞光映照红墙,景色幽绝,是海丰城里最漂亮且极有风致的道路。


我中学时代,每天往返这条路上,前后六年,有时骑单车,有时乘公车,这条路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海丰的街道名字,大部分都有风趣。卖米的叫“米街”;卖盐的叫“盐街”,烧制铁品的叫“打铁街”;制作铜器的叫“打铜街”;卖鱼的叫“鱼街”;路面宽的街名“大街”;位置重要的叫“金带街”,有的以姓氏来命名如位于南门湖泮的“蓝厝街”,那里主要由蓝氏人家聚居;有的以建筑材料用品命名如“幼石街”即用鹅卵幼石铺盖,特别提一下,两边建筑基本得以保持,以骑楼为主,金银首饰加工、雕刻、印染、缝纫等传统工艺、手艺店仍在经营,那里的“应利饼家”,自清朝创号至今,是一家百年老字号饼铺,其制作的各类酥饼、酥糖、糕点等,皆为特具家乡特色的传统美味食品,尤其是闻名广东的“猪油糖”,润滑爽口、柔软芳香,风味独到,堪称一绝。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幼石街上的一座深宅大院里,出过不少名人,留下不少文物古迹,黄守谦府第旧址、马思聪故居,以及大革命时期的中共海丰县委员会旧址、海丰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海丰县少先队部旧址、海丰县总工会旧址等就座落于此,尤其是马思聪--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可以说,它是海丰传统手工艺和近代人文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了解它就不了解海丰文化。

有许多因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已经失去,如上面提到的“米街”、“盐街”,不再卖米卖盐了。
海丰,是富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地方,又是有旅海外侨胞较多的地方。人民的心理不保守,较开化,造就了敢为人先的地域文化心理。不少人为了自己的梦,四处奔波,很多人在珠三角开花结果。
海丰人也喜欢逛街,一般来说,街上有不少东西可逛,商铺很多,港货店,各种品牌店,货品琳琅满目,大多人可以卖到心仪的商品。


要散步的话,烈士公园、市民广场都是好去处,功能多样,环境优雅大气。

海丰的街道市容,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东西得以保存和发扬,现代气息也渐浓,天下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海丰岂能例外?






本文来源:看东岸,图文作者:马泽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丰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