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小条粿”消亡史 | 那些90,00后鲜为人知的本土食物。
关于粿,汕尾总是有形色各异、千奇百态的粿类。有些经久不衰,在大街小巷里仍是寻常食品,但是有些就慢慢淡出大众视野,或是被做法相近、材料近似的粿取而代之。
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在捷胜吃过的猪肠粿,跟现在汕尾里流行的大有不同。
曾经以为只是因为地域差异的关系,各地的制作方式不同而已。
看了朋友的留言里所说的,原来才得知。
那80后小时候盛行的肠粉,原来属于共同记忆里。
『 小条粿的新名字 』
经过多方询问,终于得知,如今的它有了个新的名字,叫“皱(音汕尾话niao)粿”。
用铁板将以蒸熟的一抽盘粉浆推至一边,形成一道道布满褶皱的肠粉,由于皱巴巴的样子,汕尾人如今,便称其为“皱(音汕尾话niao)粿”。
因为年纪的不同,如今大家叫法不一,有人还称呼它为猪肠粿,有的则叫它为“niao粿”。
这种粿在80年代盛行,但是在如今的汕尾市区里却很少看到它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制作相近的另一种形式的“猪肠粿”。
市面上现在大部分裹成一包一团的猪肠粿,其实是潮式肠粉,以辅料多而特点,淋上卤水酱或花生酱。
而皱粿的淋酱常常是热锅放油,当油热时将蒜头放入锅炸到呈金黄色制成。
『 被潮式肠粉取代了的它』
其实在十几二十年前的汕尾,这种成包成团的猪肠粿又称之“大条”,反之则叫“小条”。
也就是现在的皱(音汕尾话niao)粿加以区分。
十几,二十年前,汕尾市区的肠粉店仍制作着两种形式的肠粉。
所以前来购买的顾客则会说“要一份大条或是小条”,与现在的肠粉店俨然是泾渭分明,专门制作“大条”肠粉的店面数量压倒性地多于“小条”。
但是在一些海丰、陆丰的县城里,或是遮浪、捷胜等其他乡镇上的猪肠粿。
却还是以“小条”为主,想必这大概就是汕尾原始本土的肠粉的模样吧。
曾经沧海难为水,在汕尾市区里能够找得到一家做niao粿的店,已是一家不容易的事情了,再追求出品品质更是困难重重。
由于附着在niao粿上的材料极为简单,常见的三样是肉碎、花生米和葱花。
所以考究niao粿的美味更侧重于粉浆本身,蒸熟后的粉是否够有弹性、韧劲等,制作简单,但想要做得美味却是困难。
『 如今还有买“小条粿”的店面』
儿时在家乡捷胜,曾经吃过的一家猪肠粿,即使需要排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还是心甘情愿,但后来竟然停业了,曾经的美味便只能留在脑海里回味。
随着一间间niao粿店的消失,传承下来的手法也愈来愈为稀有,寻得到原本的味道也愈难能可贵。
不过真是羡慕住在汕尾市区里这些地方的人,从小吃到大,都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小条”由于不同于“大条”的常见,可能是隐藏在汕尾某些地方的边边角角,我们花了两天四个饭点的区间,找到这几家店~
1-盐町头尾社戏台旁▼
这家店是汕尾少见的30年以上的肠粉店,如今还保留着这种本土做法。
这家在盐町头尾社戏台旁,已经走过了三十几年的流金岁月了,来这家店吃的基本都是附近的街坊。
老板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猪肠粿的辅料也随着改变。
十几年前或更早之前还会有海虾,如今的海鲜价格走俏,便改为叉烧了。
吃后感:由于粉比较薄的关系,再推成一条,淋酱是更能雨露均沾,不会像是“大条”内部洁白无瑕的模样。如果抽出来去下水口感会更好~
2-日城肠粉王▼
第二家店在渔村中路,九楼后边。
每天限时供应至10点半,去探店的时候还以为肠粉店一般都营业至中午,结果却吃了闭门羹。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拖着睡不够的身躯上路,还好终于碰上了。
粉吃起来感觉黏黏还带些许Q弹,叉烧、花生、瘦肉...配料很丰富,但是极度考究辅料的皱粿倒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3-龙溪卷粿店▼
这家店位于林埠一路,终于是找到了外形类似记忆中的猪肠粿,但是很可惜的是,这种猪肠粿是预先做好放在一旁用薄膜隔热,叫“卷粿”。
这就是小条粿和卷粿的区别,卷粿会先做好,但是小条粿是现做的。
卷粿来源于田乾一带,味道和比较原始的小条粿味道极其相同。
不被外面的肠粉加丰富的辅料诱惑,从而趋之若鹜。
简洁的辅料更是检阅肠粉人的看家本领,足够皱皱的外形看着就很疗愈,就像是找到了多年失而复得的感觉。
除此之外,我们也打听到汕尾的某些角落里还有这些粿的存在。
西小区、东渔市、园林、城内等地,但我们到上述的地方中去了却找不到,有点遗憾。
其实不知道是小时候的味道太美味了,还是如今小条粿真的已经很少人做出好吃的味道了。
也有可能被很多其他的做法掺杂,外来食物的出现,日益追求效率的社会里,人们也选择简单轻便的手工艺,放弃原本的坚持。
属于一些汕尾本土的食物,也会被粤式,潮式等文化取代,但是我想,属于小镇里面的文化,应该要被年轻一代更加知晓~
本文来源:行缘在汕尾,文案|行缘,摄影| 惊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