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18-11-13 18:01:58

海陆丰境内九大人群由来及方言特点

全市有361.89万人,共分九大人群,有四大方言,两小方言,一少数民族语言。

①海陆丰人260万

海陆丰直至明末清初,才迎来持续三百年之久的大规模移民潮。河洛人自汉唐以来,从陕甘豫首先进入苏皖,过长江,沿章、贡二水到福建,清朝初叶经潮汕平原大量进入海陆丰。他们与土著居民、客家人、白话人频繁融合,吸收了大量客、粤和百越词汇,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话和潮州话的闽南次方言——海陆丰福佬话。

是由福建漳州和泉州一带迁入,明末抗倭以及满清时为了对付和及扶助南明政权的泉州人郑成功等人,不少为宋元明时保护货物的闽南人,而且很多都是原漳州人,在迁海禁界时入海陆丰,之后又夹集了当地少量的南越人血统;

海陆丰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的一个方言,它来源于闽南话而又自成体系。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与潮州话的词语基本相同,受官话(中州语音)的渗透而有差异性变化。海丰福佬话有18个声母,72个韵母,8个声调,其语音构成比北方话复杂。

②客家人55万

最初的中原先民经江夏到江西,跨兴梅山区而来;后来长江流域的移民从湘赣进入粤北,沿北江南下惠阳入海邑,形成了今天海陆丰客家人。海陆丰客家人现在大多依山而居,聚居在北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二成五左右。

客家话保存了很多唐朝后期(大约公元10世纪)到宋朝古音。海陆丰客家话声母17个,比普通话21个声母少4个;但韵母有74个,声调有6个,比普通话的韵母和声调多得多。

③潮州人29.6万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汕地区。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到潮汕,海陆丰曾经归潮州府管辖,所以导致现在海陆丰也有潮州人

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上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今的其他闽南话大体相同。潮州话特色之一,就是没有唇齿音。潮汕话是古汉语、马来语、英语混合

④疍民10.7万

“疍民”就是水上居民的旧称,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海洋民族”。宋时,本地疍民就有东西溪之别。迨至明清,海陆丰地方政府设立河伯所,管理本地的疍户。然而,疍民长期以来被视为贱民,不编入户籍,不能上岸定居。到了清末,各地疍户的社会地位逐步得到官方认可,但在民间社会,其社会地位仍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1950年以后,大部分疍民开始在陆上安居,他们逐渐融入到福佬人族群中,其风俗习惯也受福佬人影响发生了渐变。海陆丰除了讲福佬话的疍民(瓯船渔民)和讲白话的疍民(拖船渔民),汕尾、马宫等地的白话渔民大多是抗战前后从香澳、珠三角移居而来。

疍民通用汉语和汉字。白话疍民讲白话(即粤方言)的仅有定居在汕尾和马宫两渔港的七八千深水渔民,他们大都是近百年来从粤西陆续迁来的,他们讲的白话同广州、香港的白话有不少差异。瓯船疍民讲“福佬话”,约十万,占全市人口3%,与沿海居民讲的“福佬话”,除了个别语词和语调上稍有差别,几乎没有两样。

⑤尖米人3万

据史书记载和民间的说法,明朝末年,东莞籍农民起义军领袖黄萧养曾领导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在珠江三角洲发动起义,后来起义失败,为逃避官军追击,保存实力,黄萧养便率其所部逃到惠东、海丰沿海一带的山区、半山区住了下来。后来这支部队便与当地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居民杂处、通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造成了几种方言的混合,粤语的特点不断消失而闽客方言的成分则逐渐增多。

由于语音发展演变慢于词汇,所以语音保留粤语的成分多,而词汇则为了适应与当地居民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地补充闽客方言语词 溪美村的 “尖米话”是带有客家方言的语言,这可能与先祖400多年前从福建迁徙过来时,受沿途方言影响有关。

而粘米话是粤语在粤东受客家、闽南话影响的一支土语,海丰县西南部有二万多人说这种话,他们的祖先来自东莞。

占米话是一种兼有白话、客家话、闽南话特点又自成体系的混合型方言,白话”的成分多于“客家话”的成分,尖米话在听感上比当地的闽客方言音色较“硬”,故用“尖米”来指称。尖米话在语音上保留了三套鼻音韵尾与三套入声韵尾的严格对应。入声分阴入、中入和阳入三类。有一批韵母存在着与广州话类似的前低元音与央半低元音[]的对立。从音系来推断,尖米话当是由粤方言的一支演变出来的。分布于海丰县西南部,使用人口约3万。

⑥白话人2万

白话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约2万人;在汕尾、海城、东海等地,因与港穗商贸往来频繁,会说白话的占相当比例。粤语发音系统较复杂,保留大量古汉语成分,遗留有古南越语成分,吸收了外来词。最多有20个声母,94个韵母。

⑦北方人2万

北方方言主要集中于城区,使用人口约2万,多数于汕尾建市后迁入。

⑧军话人1万

在陆丰的西南、河西、大安和海丰的平东等地,还生活着一万多明代屯田军户的后裔。他们的主要语言“军话”,含有官话成分但又深受客、闽、白话影响,是一种混合型方言。

明代推行卫所制度,海丰因扼惠潮官道,为粤东海防重地,在境内设置碣石卫及海丰千户所、捷胜千户所、甲子千户所,并带来了属于北方的军屯文化。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和海丰平东镇龙吟塘村三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万。龙吟塘军话的语言现象,发现其中包含明清时代的音韵系统,是一种兼具汉语南方方言与北方官话的次方言。

⑨少数民族7000多人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属于3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9.91%,其他34个少数民族人口7000多人,约占总人口的0.09%。除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红罗村有200人属聚居外,其余7000多人属于散居人口,主要分布在重点城镇和部分经济比较富裕的农村。在各少数民族中超过100人的有壮族、畲族、黎族、土家族、瑶族、苗族,壮族,其中人口最多达1482人。这些人口大部分从外省因工作调动或婚嫁迁入汕尾市、省内迁入者也不少。

畲族人200多人。

聚居在海丰鹅埠红罗村的畲族,是在明末清初从惠东迁来,1968年以前,全村只有一个蓝姓,后来从惠东多祝迁来雷姓和黎姓两户畲族同胞,现在村中有3个姓氏近二百人。

西南部的鹅埠岭居住着几十户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与汉人交际时,用当地的汉语方言“尖米语”、“客家话”。

畲语的声母有16到20个不等,韵母50个到70个不等,声调6到8个,没有翘舌音。






本文来源:海丰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陆丰境内九大人群由来及方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