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19-4-8 17:25:58

一碗青草饭,承载着厚重感情和美好回忆

柳风徐徐,细雨迷离,转眼间上巳时节又近在眼前。提起上巳节,大家的思绪可能便与“修褉”或“曲水流觞”联系在了一起,而当时那场于会稽山阴下举行的传颂千古的兰亭雅事也自然而然跃然脑中。是日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但家乡的上巳节,风俗与书上记载的却有所不同。家乡人虽然也崇尚踏青,然比之杜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景象却有所逊色。出行的人们自是平民百姓,没有娇艳的华饰,更少了几许皇家的气派。习俗也少了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种种的情趣。

小时候,每逢上巳节来临之际,常常跟着母亲到郊外踏青,其目的却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着寻摘各类青草药材而来。清明时节,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大地到处一片生气勃勃:桃树绽红了笑脸,李树披上了银装,各种有名字的无名字的野花也争芳斗艳,竞相开放。鸡屎藤、伸筋藤、苦刺心、臭草心、蜡李叶、四方枝苦楝叶……
这些都成了家乡人抢手的食货。大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纷纷狂抢一番。这倒不是家乡人贪婪自私,归根到底是当时的物资过于匮乏,家家户户都要拿这青草和饭用作饱餐之食。因此,踏青对于当时人而言,与其说是传统的习俗,倒不如说是为了填饱肚子。每逢这样的日子,山沟里,田埂上,小溪边……尽飘逸着熙熙攘攘的踏青妇女们的裙裾。傍晚时分,村子里里外外响彻剁青草的刀砧声(摘回来的青草要洗净捣成碎沫,然后炒熟,和上煮熟的米饭,就成了祛除百病的“青草饭”)。

不过这种饭我们小孩子一般都不太喜欢,虽然饭桌上尽飘溢着浓浓的青草香,但我们都嫌其过于青涩甚至有点儿苦。而母亲却总是想方设法要我们吃下去,说是能舒筋活血,强身壮体呢!有一回,我死活不肯吃,母亲就以讲故事为条件:只要我吃了它,就讲一个故事给我听。虽然那碗饭仍跟以往一样难以下咽,但那年那天那个故事却一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直到上中学以后,才从文史书中获释,那是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虽然母亲所讲的跟史书记载有所出入,但它却使我从此爱上了青草饭!


青草饭,还与一场疾病有关。那一年二、三月之交,家里穷得近乎揭不开锅,偏偏母亲又在这个节骨眼上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一连卧了十来天的床。母亲深感遗憾地说:“儿,妈今年怕是无法亲手为你做青草饭了!”说着,眼角似有泪花晃动。小小年纪的我听到这话,自然不知母亲其时为啥伤心?还以为是自己的什么过失激怒了母亲,只顾自个儿瑟瑟地看着母亲发呆。
恰巧,邻居的大婶一个黑影从门外跨了进来:“胜妈,我知你身体唔舒服,定是无做青草饭!哪,我贪做多点,这是给你家准备的。”母亲一激动,眼泪便顺着双颊淌了下来……吃过青草饭,母亲的病竟神一般地一天天好了起来。现在想起:邻居的那一海碗青草饭,其含金量真不亚于昔者漂母一饭之恩。


时间不语,却改变了很多东西;时间无情,却使很多美好得以传扬。成家后,每年三月初三,我都会同妻子带上小孩一起到郊外踏青。既是回味昔日的童趣,也是惦念母亲过去的辛苦。期间,儿子总会学我昔时的模样,好奇且喋喋不休地问这问那,我也总是耐心地为他一一介绍着各种花草的名称和功效,就如当年母亲与我侃侃而谈一样。我想:记忆中的某些东西,哪怕充满辛酸,但仍不失是一种美好,仍然需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就如家乡的种种习俗一般。

时至今日,当年那碗饱含着母亲拳拳之心的青草饭,如今恰似这明丽的春光一般秀色可餐。但孩子们似乎对这个早已不觉兴趣了,他们当中很多不但不知道踏青的来历,更谈不上对青草饭有着难忘的情结。踏青的人们也大不如前,而踏青的目的更是为了采摘青草以卖取钱财。相比于当年的那碗青草饭,时下的青草饭确实香喷有加,佐料中更不乏瘦肉、虾仁、香菇、鱿鱼、翅脯.....可我却总吃不出小时的味道!我想:我是太过于依恋过去的种种了罢!





本文来源:看东岸,图文|蔡秋胜

tao 发表于 2019-4-8 23:08:36

我都看饿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碗青草饭,承载着厚重感情和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