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公平镇新厝的地名故事
海丰县公平镇新厝的地名故事刘再明
海丰县公平镇的新厝,俗称新厝仔,属公平墟内五大社头之一的新盛塘社,位于公平旧圩以西一公里处,新圩的北边,原由新厝前街、二街、三街、四街、尾街和中平街、新厝横巷等七条街道所组成,新厝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多姓氏聚居之地,最早来此定居的有前街的刘氏、蔡氏、杨氏,三街黄氏、彭氏等家族。
新厝之所以叫新厝,据说已有很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清代顺治年间,这一带是海丰县城通往公平旧圩的必经之地,当时往来的人员、货物是通过脚走肩挑的,平时就熙熙攘攘,每圩日商人们蜂拥而至,扛的扛,挑的挑,他们到了这里就放下担子,歇歇脚,抽一抽烟,然后接着起程,附近有人家看准了这一商机,来大道旁开设茶铺,供过往客官解渴纳凉,这家茶铺开了不久,生意异常火爆,吸引了各地的商家也来这一地场开创生意,根据公平镇新厝《刘氏族谱》的记载,新厝刘氏肇基祖刘连业,就是从海丰县城慕名而来新厝开创生意的;这里地势比旧圩的高,没有洪涝灾害,也没有苛捐杂税,逐渐逐渐,这里就形成了村落,人们便把这个靠近旧圩的新的村庄命名为“新厝”。“厝”在河洛语中是家或屋子,“新厝”,就是“新房子”的意思。
直至清康熙十八年,随着公平新圩的迅速发展,官府便把这欣欣向荣的新圩正式命名为“日兴市”,公平旧圩和新厝的经商功能被新圩所替代,沦为居住的地方,新厝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人口随之日增,规划建设日益完善,中间从前到后整齐地排列着五条街道,两旁各有一条街道,类似放大了的客家方形围屋的风格,可见这里的人们是多么的融合相处。
这里的人们来自福佬和客家不同的地方,他们来到新厝谋生,希望当地神灵的庇佑,所以请地理先生卜地在新厝后面龙脉处建造土地庙(现雷神庙),奉祀土地神(伯公),庙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清代和民国时期,每逢正月十八伯公诞辰之日,大家会用纸扎一只三米多高,五米多长的大老虎,内燃灯烛,放置在庙前,到了晚上各家各户的信士点燃鞭炮,朝大老虎扔去,直至完全销毁为止,象征赶走霉运,纳福迎祥,俗称“放虎灯”,现在的正月十八没有了纸扎老虎,而是在庙前空地上铺满鞭炮,进行燃放,仍然保留着部分风俗。
正月十八也是新厝元宵完灯的日子,各家各户互相请吃菜茶,并且置办丰盛菜肴宴请宾客,并在新厝前街搭建戏台,请戏班演戏庆贺,此俗从未间断,乃至1943年广东大饥荒的次年正月十八也如常举行,因为请不到戏班,公平八音班“行云社”,学习了一台潮剧《京城会》,在前街戏台表演,获得好评,这是潮剧在公平开演的第一台戏;正月十八有放花炮、送花灯的习俗,升腾而起的焰火争先恐后在夜空腾起,璀璨夺目,照亮了公平的夜空,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彻云霄,将这一传统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演绎春节的最后疯狂。
新厝由原来的七条街道,发展到现在的高楼林立,商铺众多,由新厝市场一直建设到田寮水库渡口处,但旧区七条街道民居大多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你还可以发现它们当中有客栈、商铺的痕迹。(2010年10月15日)
本文来源:简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