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19-3-31 02:11:48

素食

前段日子,同学聚餐,面对满桌的海鲜佳肴,有位同学居然向服务员索要一盘素菜,并且津津有味的吃起来。所谓素食,就是不加荤腥的食物。说起它,大家都不会陌生,尤其在潮汕地区,善男信女祭祀之前往往会斋诫吃素,以表诚心,在海丰域内有些地方大年初一早餐就有素食的习俗。

素,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素”:“白致缯也。缯”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素”的本义即是一种白色且精细的丝织品。有关素食最早的记载见于汉戴德《大戴礼记》“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巧”。 就是说,素食既能保持身体健康,又能提升智力水平。古时,生产力不发达,物质不丰富,普通劳动者不能经常吃到肉类,以蔬菜、豆类为主,“人咬住菜根,则百事可做”就是对底层人物的鼓励;只有四时农业生产正常,不受耽搁,老年人才能吃上肉,据《孟子·梁惠王上》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只有权贵才可以常常吃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大概就是很好的佐证。

素食可能源于佛家“不杀生”的戒条,佛经《梵纲经》就规定:“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但早期的佛教并没有素食的传统。佛教是外来宗教,汉朝时从印度传入华夏大地,(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就记载有关于印度),在其传入之前,汉地已有素食之风俗,《黄帝内经》等医书典籍就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并视素食为一种美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很早就了解到素食对人体健康的利益与养生作用了。而真正推动发展素食的是一位中国的皇帝——南北朝梁武帝萧衍。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佛教兴盛,萧衍一生“佞佛”,深识佛教的慈悲之义,他不但下了一道“断杀绝宗庙牺牲诏”,禁止宗庙用肉食祭祀,还亲自写了一篇《断酒肉文》,禁止杀生做宗庙牲品,他本人也断酒肉,行素食。可以说,素食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之后的一大创造。

时至今日,社会物质产品丰富,肉类已是每日盘中餐,多数现代人早已营养过剩了,不少人年纪轻轻,就“大腹便便”。同时,人们也不断注重生活品味,注意饮食结构,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素食的作用。民间素食成为时尚,甚至象征个人品位高雅。不少市场嗅觉灵敏的商家,办起了素菜馆,他们讲究做法,有的似荤,注重形象逼真,多模仿,“味妙味肖”。也有的追求原味创新,菜名多选取佛门典故,菜式花样番新。

不少人平时鲸饮海吃惯了,一周吃一两次素食也是不错的饮食习惯。素食的原料,以青菜、豆腐为主;具体到海丰域内,三环以内就有几家,主要以花生、豆类、青菜、咸菜、木耳、腐竹。素食确实清淡寡味,养生,但对于平常饕餮大鱼大肉惯了的食客,实难解其馋。









本文来源:看东岸,文|马泽松图|百度

tao 发表于 2019-3-31 04:59:31

看起来很有食欲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