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海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有你的老家吗?
海丰县村落布局以梳式、围寨式为主,一般是村中心位置为祠堂,前为晒町、明塘,后靠山或种植风水林,左侧为社头神庙,宅基力求坐北朝南。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居多,为适应海丰多台风的特点,多数马背式硬山顶,山墙称为“陂头”,并以形状不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称“五星陂”。
以圆形的金星和曲形的水星居多,以“金生水,水克火”防火之故。祠堂喜用燕尾脊,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夯土和砖为主要墙体材料。大门以花岗岩为框居多,外墙一般为贝壳烧制的白灰粉刷,地板讲究铺红斗砖,受广府民居影响,喜用清水清砖。
民居建筑常见的类型主要有:
1.“一明两暗”型
俗称“三间过”、“五间过”。其平面为正厅一间,边房两间或四间,组成三开间或五开间。这是最基本的类型。只有正厅,左右房(间),一般以正厅待客、吃饭、祭祀等。左房置灶烧水做饭兼睡房,右房放农具杂物兼睡房。卧室的陈设,以前是古式的八柱眠床,黑色的粗麻纺织蚊帐,一床棉被,粗织草席,一橱一柜等家私。
2.“三合天井”型
俗称“三间过两伸手”、“下山虎”、“双背剑”。这是海丰普遍存在的一种布局形式。在“一明两暗”的三间(五间)正房前面两侧,各配一厢房(护厝),中为天井(阳井),把炉灶、杂物等安置到厢房。还有一种“五间过倒返照” 复合型,即在此基础上加一列倒座正房,大门从厢房侧出。
3.“四合中庭”型
也叫“四点金”。这是海丰最具代表性、型制较大的一种建筑模式。最大特点是以天井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整座屋外观为方形,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间结构,俗称“四水归池”。
若以“四点金”为基础,两边扩建两排巷厝,便称为“四点金双畔包”。若以“四点金”这种模式纵向扩展三座落,横向扩展五间过,两边各建一排九间厢房(护厝),防火巷有“过水”廊亭与主座相连,即是海丰最大型的民居“九包五” 建筑形式。如海城里仁围、刘氏私塾等。
4.“竹筒屋”型
俗叫“竹篙厝”,即单开间民居纵向延伸呈带状式的建筑形式,成“前店后海”之势,以三间到五间竖连,多见于公平、梅陇等圩村。
5.“厅屋组合”型
客家人称堂为厅,为主屋中心,两侧辅房为屋。若前后两进房屋,中隔天井,以走廊相连,便形成上厅和下厅,两个单元以上组合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的格局,这类建筑在黄羌东边陇等尚有清代建筑遗存。若在正房两侧扩建多间横屋,中留巷道,巷通天井,连在一起便形成大屋场。
6.“围楼”型
又称四角楼、或称城寨。四周以三合土夯筑围墙,中间排列两进以上房屋,或以屋墙形成闭合型大型建筑,四角设置两个以上角楼,如平东谷大茂楼、西坑四角楼、赤石三江楼、新厝林古寨等。
7.西洋建筑形式
民国初期,受华侨和留学生带回的外洋建筑形式及居住习惯的影响,海丰一些官宦富户始建西式洋房,如海城陈小岳楼、陈月波楼等。
改革开放以后,民居大多以西方的建筑形式,兴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房或楼房。20世纪80年代时尚用水泥门窗,外墙刷沙、玻璃碎粒;地板为水泥地,或铺红斗砖、马赛克。
90年代用铝合金门窗,原木门框门扇,外墙镶马赛克、瓷砖片,地板铺瓷砖。民居有厕所、厨房,并告别了传统的烧柴草的炉灶,用上煤气炉和抽油烟机、热水器等新式设备。
本文来源: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