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鼎客仔
表兄带着表嫂来东莞小住,表兄当过厨师,还是个乐天派,没事爱好钓钓鱼和捣腾捣腾美食,尤其善于做家乡各种小吃。表兄小住20来天,我们一饱口福:冬节鸽、菜茶、肠粉、鼎客仔,真是狠狠解馋。特别是鼎客仔,十几二十年没有吃到了,因而吃着鼎客仔,记忆的的碎片跳跃起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物质匮乏,又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年轻人娱乐的方式就是去看电影,一部《少林寺》或许会看上n多遍。农闲时,除了看电影,年轻人约上三五好友到亲戚朋友家“拍到四”或“曲吃”(海丰话,捣腾东西吃)。
妈妈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和慷慨热情,村里的年轻人在晚上或者农闲时,都会三三两两到我家坐坐聊聊,而妈妈总会做小吃招待哥哥姐姐们,做得最多就是鼎客仔。
每次哥哥姐姐们到家里,闲谈间,妈妈拿两毛钱给我到村里唯一的小店买回几粒乌糖粒,自家种的花生,妈妈炒好备用的花生米和几颗乌糖粒一起捣成碎末,而一边谈天论地的哥哥们帮妈妈揉搓糯米粉,姐姐们把揉搓好的糯米团捏成一小个一小个的,妈妈把花生米乌糖粒碎末做馅包进米粉团,用手一搓一按,就变成圆圆的小月亮般的一个个小饼,然后一并放进鼎(那时的炒锅很大,海丰人叫“鼎”)稍煎,瞬间香气扑鼻看得我们几姐弟口水直流三千尺。
刚起锅的鼎客仔,皮脆馅香,好吃极了,只是当时每次妈妈只准我们几姐弟每人吃一两个,大部分都是招待哥哥姐姐们的。嘴馋时,总期待村里哥哥姐姐们到家里来“拍到四”,跟着他们蹭点吃的。
在暴雨天,或者寒冷天,干不了农活,村里人也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曲吃”,煎鼎客仔就是最简单却最诱人的“拍到四”活动。
80年代后期,我们全家搬到城里住,妈妈忙于生计,不做鼎客仔,亲戚朋友来访,多以做法更加简单的咸茶招待之。周末时,我偶尔带同学回村里,碰上农闲,舅舅和舅妈也会做鼎客仔招待我的同学们,香甜脆的鼎客仔,常常让同学们欲罢不能!
今天,文化娱乐活动多彩多姿,物质丰厚多样,无论走到海丰县城或者镇区的哪条街哪个角落,各种特色小吃,品种齐全,荤素都有,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浓浓的乡土风味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吃小吃如此随手可得,人们就不愿意在家自己动手捣腾了。
三五好友或左邻右舍想要一起“拍到四”,走出家门买来各种小吃,再擂一钵咸茶,便开启海丰人特有的休闲娱乐模式。
而出外谋生的海丰人,却很难吃到地道的家乡风味。厨师表兄的到来,无疑解了我们对于小吃的乡愁,尤其这心心念念的鼎客仔。
“糯米粉加冷水揉搓,煎出来的鼎客仔更加有韧性有嚼劲,且有糯米原香,但揉搓起来比较辛苦;糯米粉加开水揉搓,容易揉起团,但是煎出来的鼎客仔,少了糯米原味。”表兄看着我们吃着鼎客仔满足感爆棚的样子,不吝赐教。
我一边美滋滋吃着,总觉得味道跟儿时吃的鼎客仔味道有些不一样,不禁问表兄:“这鼎客仔的馅除了花生米芝麻,还有些啥东西?”表兄故意卖关子,抽一口烟,才慢悠悠答:“鼎客仔的馅,传统做法用花生米芝麻赤沙糖,还可以加入各种豆酥、玛仔,若想吃起来更有味道,可以再加新鲜蒜叶碎片。 “
下锅煎时注意火候,煎到表皮鼓起来时,要马上翻过面煎,同样是表皮弹鼓起来就可以了,这样起锅的鼎客仔,皮脆香,就是你们现在吃的这种;如果怕热气,煎第二面时,加少许水,盖两分钟即可,这种煎焖的鼎客仔,比较嫩滑。但不管哪种做法,鼎客仔最好起锅即吃,凉下来或者隔天再热的,就不好吃了。”表兄把鼎客仔的煎法一口气说完,生怕我再提问题似的。
感谢表兄,让我们在他乡吃到地道的家乡小吃,同时又激发起我们对儿时味觉的记忆,使我们领悟到,我们海丰人能吃会吃,品种多样的小吃便是明证;而这些小吃,我们得承认,构成我们大海丰的一种美食文化基因,不同的风味拼接成为一代代人的共同经验,清晰,可以触摸。
本文来源:我是海丰人作者:陈丹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