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灵感
缘于自己工作的关系,会时不时找作者约稿,难免有人会回“最近,缺少灵感,没有什么东西可挖掘,再等等。”不可否认,写作或艺术创作确实需要灵感,甚至可以说,灵感是它的发端。
什么是灵感?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出了“灵感说”,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不是通过人的技艺,而是通过神灵的凭附,却否定了人的理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创作中的作用。这是唯心的说法,站不住脚。
灵感是来源于对生活的强烈的感受而爆发出来的思想火花。灵感的出现不是神的恩赐,也不是靠外界的刺激,灵感是专心致志和积蓄了极丰富的生活素材才出现的,是不可遏止的、心灵睿智的显现,是人体本能的体现。
写作来源于生活。任何一个生活镜头或细节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切入口或题材。灵感也来源与生活,来源于触及灵魂的事和人。灵感可不是东拼西凑的,硬挤出来的,它发生在一刹那,可以是一句话,余华在其《什么是灵感》一文,就引用诸多世界名作家的语言,阐述什么是灵感;一个怪异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处自然景色,一棵树,一只动物,若干人物等等,皆是作者写作的引子。尼采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骑兵的威武形象,确实给人有顽强生命力的表象,进而催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人意志力的探寻。
灵感稍纵即逝,来去无踪迹,必须毫不犹豫地记下来,才是自己的,若没记下,光凭想象,一转身就忘了。人最忌讳的事就是拖延,好不容易来的灵感,正给人一种写作冲动,可以一吐为快,趁机写下来,如壶口瀑布一泻而下,先不要管好坏。但这前提条件得自己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一时的灵感再好,又写什么呢?毕竟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文学写作还是学术著作,都是硬实力、硬功夫。一个人没有渊博的知识积累,灵感再好,也觉得无从下笔。因此,灵感还是来源于实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先有故事,有货有料,才能写出作品。一个成熟的作者或写手,他会通过细微处,发现美,挖掘别人看不到的或文化底蕴或感情色彩等等。我们平常可以通过耳、鼻、目、心等视觉、味觉、感觉、听觉,观察、品尝与思考。同样,一杯白开水,在周作人的笔下,还有南北方地域之分,生活习惯之别;一颗的咸鸭蛋,在汪增祺笔下可以上升到对家乡的怀念;一阵春风,一轮夏日,一场秋雨,一片冬雪,可以成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普通人眼里的风是风,雨是雨,在诗人那里,风雨交织在一起,可以是人生,亦能是一段历史,一部社会变迁史……学无止境,勤能补拙,多看、多读、多写、多思考。总之,贵在坚持,就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近日,在网上淘得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写的《灵感》一书,作者积六十多年之写作经验,谈灵论感,他自称“我写《灵感》,先是受了古人诗话和笔记的影响,后来又加上今人‘手记文学’的启发。”其中一句,如“河流被冻住不会死亡,来年的春天时,他的奔腾恰好证实了这点。”很有诗意的一句话,用拟人把河流给写活了。只有人生阅历丰富、功底深厚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好像妙手偶得,又似惊鸿一瞥。又如“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只可说玄宗,不可说肃宗”好有文化的笑话,把唐元稹《行宫》中的两句,加上自己的两句,让人忍俊不禁,在文化笑话中,对玄宗荒唐误国的嘲笑和对肃宗百事无成的讽笑,在幽默中彰显作者的文学内涵。那些细微的跳动、瞬间的闪耀、曲折的拐角,作者都能看明白、把握住,用精妙的语言呈现出来。
当我们常常绞尽脑汁求灵感,索素材。王鼎钧先生的《灵感》不仅给了很多素材和方法,触发我们的灵感,多读大有裨益。
一句话,写作也好,干事业也罢,认准就坚持不懈。
文字:马泽松
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