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正气歌
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深秋时节,一早从岭南出发,目的地为江西吉安文天祥纪念馆,下午三时多就到了江西庐陵,纪念馆外停好车,来到纪念馆,甚喜。虽已秋日,然炎热天气未退,阳光直照,令人眩目。纪念馆大门的上方“文天祥纪念馆”为舒同先生所题。纪念馆大门的两侧对联“一死倍饴甘千古民心同不死,瓣香逾鼎享终天人节尽馨香”,为启功先生公元一九九一年五月所题,一对大狮子镇守大门,红色大门七排门钉,即为传统祀祠的规格。进入大门迎面是文天祥汉白玉雕像,立于纪念馆正中,雕像头戴宋朝官帽,双眼炯炯有神直视前方,右手下压,体现出下定决心,匡扶宋室,不惜牺牲的凛然正气。雕像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吉安旅台同乡会所捐赠,并有捐赠者名录。雕像后方用植物造型“文山”字样,下台阶再拾级而上,绕过雕像,“正气浩然”牌匾下,只是回廊,展示古庐陵风貌,回廊外侧是十几米高的土坡,长着杂树,想必以前是小山坡。整个纪念馆面积不大,正门两侧几间房屋,后方回廊。文天祥生平事迹展览在大门两侧房屋,两侧对联:“梦降东山冠举西湖烈士丹心昭日月,军兴南赣血洒北狱英雄正气壮山河。”细看墙壁的碑刻,皆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时捐款人士名录和款项,未见更早的立祠之类碑刻,甚是遗憾。一
纪念馆展示的是文天祥生平事迹,文天祥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出生于吉州庐陵;宝祐四年(1256年)五月殿试,状元及第;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奉诏即于赣州起兵,倾其家资作军费;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赴皋亭山元营谈判遭扣押并解往北行,后于镇江脱险。然后奔走于淮东,乘舟泛海南归。德祐二年五月端宗即位改元景炎,授文天祥右丞相等职,都督诸路军马。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率军自广东梅州入江西,首克会昌,大捷于都,开府兴国,连克赣吉诸县,八月兵败,十一月移师粤东。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移师潮阳,三月进驻海丰丽江浦。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十二日作《过零丁洋》诗,二月六日宋元崖山决战,宋亡,十月一日被押至元大都囚禁。元至正十八年(1281年)六月作《正气歌》。元至正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2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据史书记载,元朝大帝忽必烈亲自劝降封官也不为所动,仍不想杀,后因南宋降元大臣留梦炎(南宋淳祐五年状元)上了一道奏章,认为释放了文天祥,他一旦再号召江南人民反抗,将会对朝廷不利。结果元朝皇帝采纳了留梦炎的意见,杀了文天祥。同样的状元,不同的精气神。在中华文明璀璨的史册上,文天祥“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是坚挺的民族脊梁,以其一生谱写一曲震古烁今的《正气歌》,在中华大地千年不绝回荡,激励华夏人民自强不息。
纪念馆外右侧有一小亭,名曰“丹心亭”,对联:“风流云散千秋忠臣已逝,日升月恒一腔正气尚存”,虽柱体色彩斑驳,应是后建,但可想此祠之前范围不小,历经各种风雨,纪念馆内所存古迹不多。
参观纪念馆时遇到有一父子俩也驻足方饭亭照片前,读小学的小孩问父亲,方饭亭什么意思?听见此问话,其父正犹疑中,见此情形,我说,这是文天祥带兵勤王来到广东海丰县城北的五坡岭,正在做饭时,南宋投降元朝的张弘范率元兵赶到,文天祥被执,后海丰建方饭亭等纪念。我来自海丰,中学就读于方饭亭前的彭湃中学,方饭亭至今还在,那时就在我们校园里面。听闻此话,父子俩人对着我们点头微笑,父亲说原来如此,小学生也似乎明白所以。
二纪念馆中列举了各地纪念文天祥等南宋末年三杰的十所场所及照片展示,广东就有梅州、宝安、崖山、吴川等八处,可见岭南人民对文天祥的敬仰之情,这也是近代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广东众多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救民道路,领风气之先的精神信仰之一。南宋末年,宋室再次南渡,来到粤东南海丰县境(其时陆丰县未从海丰县划出),至碣石湾驻跸,为避红海湾外风急浪高,军民从碣石湾凿河连黄江接丽江浦通长沙湾,该河被后世名曰“宋溪”,其时丽江浦江面开阔,而丽江浦海岛鹿境山(旧俗呼为鸡笼山,宋端宗易为金笼山。见大明嘉靖版《海丰县志》)南有山泉水可补充船舶淡水,南宋偏舟系泊丽江浦,时已秋冬季节,岭南边陲海湾里月冷船孤,南宋皇室孤儿寡母将少兵弱,传来文天祥率军在江西克敌收复失地,以为退敌有望,君臣将士欢宴,鹿境山南坡的山泉被后世称作“圣井”并立碑“圣井古迹”,丽江浦有鱼鹰潭因此也叫“御宴潭”。至今海陆丰其他地方还有宋代遗址留存,从东往西与南宋有关的古迹古名还有陆丰待渡山、帝子亭、将军宿,海丰有宋王山、宋师岭、宋溪头村、壮帝居等。虽距今千年,文字记载缺少且片段式,古迹也零散分布在岭南各地,但结合古时海陆丰海岸线变迁,可以组成一条南宋末年南渡、文天祥等抗元勤王救亡的脉络。文天祥等南宋三杰所到之处,岭南百姓皆建祠立碑祭祀,“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至今或存或毁或修,但碧血丹心正气不绝。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当文天祥率军勤王来到丽江浦时,宋室舟船早已出长沙湾驶往风高浪急的海上,到了碉州(今湛江外海硇州)。虽如此,文天祥仍在丽江浦操练水军,希冀有一日保驾护航勤王成功。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勤王军在五坡岭屯兵造饭时不幸被张弘范所率元兵所执,并被押往零丁洋,期间目睹宋元海战,后被押往大都囚禁直至就义。明朝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海丰县在五坡岭建表忠祠,祠后建方饭亭、祠前立忠义坊等系列建筑祭祀。方饭亭石碑中间刻有文天祥半身像,人像上有《衣带铭》篆体字,两侧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则是明嘉靖壬辰科(1532年)岭南状元林大钦题字撰写,也是明朝状元敬仰南宋状元,激励后人要对国家忠诚,树民族气节,造福百姓,传承五坡正气。也因为有状元留迹,1913年在此地建立县中学,1957年改名“彭湃中学”,以纪念彭湃烈士。五坡岭的忠义坊、表忠祠今已不见,唯留存方饭亭。
自立祠建亭纪念文天祥以来,五坡正气列入海丰八景、汕尾八景,邑人吟咏不绝。忠不孤,必有后来者,丹心不变色,正气长留。辛亥革命元勋陈炯明目睹清王朝腐败无能,举义旗发动惠州起义,加入推翻清王朝统治创建民国行列。“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目睹军阀混战,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惜烧田契唤醒农工,投身革命,他们这些先烈无不在五坡正气的熏陶下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邑人以五坡岭和方饭亭为题的诗词众多,黄丫头的《题汕尾八景之五坡正气》:“亭前自有孤忠在,天下常教正气留。远古驰来皆历历,五坡一饭竟千秋。”陈少波《五坡怀古》:“代有英雄传,师承正气篇。五坡风雨后,还我艳阳天。”卓俊标《汕尾八景·五坡正气》:“貔貅百万勤王急,元宋干戈血染裳。铁骨铮铮昭葵藿,丹心灼灼照圜方。舍生忘死等闲视,取义成仁正气扬。匡复江山身涉难,祗求社稷得安详。”小时候只知有金笼山、圣井古迹、御宴潭,文天祥勤王丽江浦操练水军,未知其何以如此。及至入读彭湃中学,老师告诉并教导我们,方饭亭石碑文天祥人像上面的篆书,是其亲属在文天祥就义后在他衣服带上看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称衣带铭,千百年来为一批批仁人志士所铭记并践行。告诫我们要有文天祥的丹心正气,不求像文天祥一样中状元,举兵勤王救君卫国义举,但读书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学子们在文天祥聪慧忠贞眼神的注视下,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学有所成,为己前程、为家幸福、为国争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海丰忠烈祠早已不见,方饭亭也从彭湃中学校园划出,再竖立海丰近代一些名人雕像及事迹建成文天祥公园,但方饭亭“一饭千秋”亭古神足,仍是五坡学子们心中的圣地。
三
昔时零丁洋与崖门是广阔浩瀚的汪洋大海,远溯宋元海战,近到英军入侵,而今沧海桑田,江河上早已没有木船帆影,古战场已成大商场,每年虽有台风暴雨横扫江面,但几十年来已是风平浪静,零丁洋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湾,岸桥壁立、商船穿梭,吹着零丁洋暖风,看着洋面上各国商船客轮穿梭往来,海上丝绸之路方兴未艾。一年冬季,乘船从珠江口依海岸往粤东台湾海峡北上行,虽双体大船,而海上风高浪急,况宋时帆船木舟,虽抗得了南海怒潮,也抵抗不了蒙元大军铁骑兵锋。宋朝的航海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有了指南针和隔水舱,“官府从航海贸易中获得的‘市舶之利’最为丰厚。”海外贸易成了当时官府的重要财源,今日的海上丝绸之路延续了宋朝向海外开放贸易的航向,如果没有实力雄厚的科技和海上保驾护航,海上丝绸之路也不可能畅顺。
一次,来到丽江浦,看着昔日南宋舟楫靠泊和文天祥演练水兵的丽江浦已是沧海桑田,长桥卧波,西闸内瓜果飘香,闸外鱼跃人欢,长沙湾上架起了广汕高铁、深汕高速,桥上列车飞驰,桥下风平浪静,感慨系之矣,有感而作。
又到三江日已斜,鹭飞罾上待鱼虾。
丽江月冷藏孤舫,圣井泉甘润宋家。
御宴潭欢谋妙策,零丁水急起银花。
皇朝变幻风兼雨,听惯潮声看晚霞。
我们已看不到宋元海战、外族入侵和朝代更替的腥风血雨,但却记下了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壮山河的豪迈心声。曾经的蒙古民族也像中华大地上的其他民族一样,早已融为中华民族,先烈们的的丹心正气也生生不息,历千年不绝。
来源:善美东岸图文:吕焕波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