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湾古炮台的时光回响
在汕尾的僻隅,长沙湾古炮台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耆宿,寂然矗立,无声地倾诉着岁月的悠悠往事。“长沙古炮台” 正名“镇海城”,当地人俗称“城仔”,位于汕尾市马宫镇长沙村西侧、黄江出海口南岸。欲说长沙炮台,先说炮台所在地长沙湾。长沙湾,古称丽江浦,也称长沙海口。据《海丰嘉靖志·封域》“邑南八十里为丽江浦,又名长沙海口,受龙津、赤岸、大小液河水入于海”。长沙湾古时在商贸、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自宋代以来即是重要的军事关隘。据史载,长沙湾古炮台始设于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曾三易其址。宋代,文天祥抗元,就曾驻军丽江浦一带。文天祥在《集杜诗序》中记道:“戌寅(1278年)三月,出惠州海丰县,驻于丽江浦。遍遣间使,沿海访问车驾。”明代,此地设长沙巡检司,筑城驻军,建石龟头炮台。清嘉庆九年(1804年),海丰县令张再瑛把原在长沙村北侧的旧石龟头炮台迁至黄江出海口南岸的鸡笼山,建成长沙炮台。炮台呈椭圆形,依山势而建,南高北低,以石块砌基,贝灰沙夯筑垛墙,周长48丈,高1丈6尺,台门设在东墙,门顶石匾额刻“镇海”两字。建营房11间,配置前膛火炮10门,设守台官员1名,守兵30名,隶属碣石镇右营管辖。当我来到这长沙湾古炮台旁,轻柔的海风如同温柔的手,轻轻抚过脸颊,带来大海那特有的从炮台下沿着那蜿蜒的台阶拾级而上,脚下的石板似乎仍留存着昔日战士们匆忙的步履印记。咸湿气息,似在亲昵地迎接我的到来。古老的炮台墙体,岁月的痕印如蔓藤般攀爬,那驳杂的砖石恰似历史的厚重书页,铭刻着往昔的烽火硝烟。
登上炮台之巅,视野骤然开阔,极目远眺,大海宛如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轻柔地铺展至天际。海浪似一群洁白的精灵,迈着轻盈的舞步,缓缓地漫上沙滩,发出悦耳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吟浅唱着岁月的歌谣。它们轻轻地拍打着海岸,像是在与沙滩温柔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道浪纹都是大海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细腻而柔美。沙滩上,游客们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这惬意的时光。孩子们嬉笑玩耍,情侣们牵手漫步,老人们享受着宁静与安详,岁月的沧桑在这一刻仿佛也被大海的温柔所抚平。在这里,大海的温柔、沙滩的松软以及游客们的轻松愉悦,共同绘就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美好画卷,让人沉醉其中,不舍离去。
在奔赴古炮台的路途之中,我亦邂逅了长沙湾服务区。此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服务区的设施完备周全,为过往的旅人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与惬意的休憩之所。尤为令人称奇的是,其设计别具一格,巧妙地融入了鲸鱼元素。服务区顶部巨幅的“鲸鱼”活灵活现,仿佛在湛蓝的海洋中纵情遨游,为整个服务区注入了一抹灵动与活力。人们于此短暂驻足,补充精力,而后再度启程。值得一提的是,服务区一侧辟通了联接古炮台与长沙村的小径,不管你是匆匆的旅人还是漂泊的游子,不少人在长沙湾服务区暂时歇息时,悠然漫步古炮台,走进长沙村,现代与历史、新生与古老,在这里奇妙交融,让你感觉沿途的风景其实不逊色于目的地。
我轻抚那冰冷的炮身,畅想当年它怒吼时的壮烈场景,是何等的英勇无畏,坚决捍卫着这片土地。如今,炮口虽已沉寂,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却永恒地镌刻在这片土地之上。
我仿佛看到炮台内外,绿草如茵,野花星罗棋布,它们在微风中轻盈摇曳,仿若在向世人低语着和平的弥足珍贵。于此,时光仿若凝固,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令人不禁慨叹岁月的迁流和生命的轮回。
夕阳西沉,余晖倾洒在古炮台上,为其披上一层璀璨的金芒。此刻的古炮台愈发显得庄重肃穆,仿佛在向尘世昭示着它的坚毅与不屈。
离别之际,我屡屡回望,那古老的炮台在暮色中渐次朦胧,但它在我心底留下的深刻印记却永难磨灭。它不单是一座历史的遗迹,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我们珍视当下,奋勇向前,为璀璨的未来不懈拼搏奋斗。
图文:陈建深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