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大街
海丰大街,是县城最古老的一条街道,有百多年的历史。东起龙津老桥,西至幼石街。沿街都是二层楼建筑。集众多有名商铺、当铺于此。如中药铺、杂货铺、棉布针织店、米铺、水果店、五金修理铺、乐器店、潮绣工艺店、刻印店、制毛笔店、天津烧饼屋……凡日常生活所需的东西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被誉为“民国一条街”。在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大街曾是海丰较大的一条商业街,所以因街大而得名,是海丰通往广州的重要通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广汕公路穿街而过。当时汽车流量不多,两车相逢要慢慢通过,但,两车相吻以及碰到楼柱的事故时有发生。大街也曾是海丰县城最繁华的街道,旧城镇人口大多集中在大街、幼石街、金带街以及周围几条主要街道上。左右两陈(大街陈)中间一刘(水巷刘)是大街民宅的基本格局。大街是我的故居,我从孩提时代至中学毕业二十年的时间里都生活在这里,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掬一捧这里的空气也如沐浴着快乐欢畅。上世纪五十年代,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城里都会举行集会游行庆祝节日,而大街则是游行队伍的必经之地。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庆祝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大街更是热闹非凡。骑楼柱子包裹着松枝,寓意万古长青。各种颜色的纸制花朵挂满在松枝上。沿路的铺面上都挂上五星红旗及彩旗,整条街成了花的海洋。游行队伍穿街而过,有腰鼓舞队、高跷秧歌队、舞狮、舞龙队、红色赤卫队、武装民兵队……街道上游行队伍款款而行,空中撤放传单的飞机隆隆而过。骑楼内看游行的群众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家家户户做糯米红圆热情招待进城的客人,整条街乃至整座城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大街,在大革命时期称中山路,不但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东接桥东的红色旅游景点彭湃故居;西连幼石街的世界乐坛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马思聪的故居。再往西就是红场、红宫了,这条旅游线路前景广阔。
同时大街也是条百年老街,过去有多个老字号商铺工场,不少店铺也继续经营。也欢迎那些搬出去的回流老街创业,确立经营特色,提升经营质量。整条街弥漫着浓郁的本地气息。走在大街上,人们不禁发出:这就是家乡。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小楼房拔地而起,宽敞的新马路向外延伸,城市中心也就发生了改变。大街这条古老的街道由于改造建设的滞后而落伍了,好像是被这座城市推到角落似的。历经百多年风雨的刷洗,路二边楼房陈旧不堪,水泥路面破损。现在看来街道不但窄小,而且显得老态龙钟。并且由于人口往新区迁移,老街人口骤减,客流量也减少,街道略显萧条冷落。
古老的大街虽然历经沧桑,但基本上还保留着历史的原貌,它是海丰县城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海丰不可多得的一张名片。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发展海丰县红色旅游业和城镇经济提供了战略机遇,目前,该县充分利用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的机会,根据街道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以充分尊准重历史文化和环境提升为准则,对海丰大街进行改造。解决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品质提升、生活舒适和便捷,又有历史文化的信息,能够让它传承下去。
改造后的大街,将会是一条五彩缤纷的文化长廊,她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海丰人民面前,使这张名片更靓丽。
文字:刘世锐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