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
农历腊月初八,民间俗称“腊八节”。“腊八节”来临,“腊八粥”飘香。“八”谐音“发”,老百姓生活图吉利,“腊八节”吃“腊八粥”寓意“双发”。“腊八粥”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我老家小山村位于鄂西北偏远地带。小时候,每到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会郑重其事煮一锅“腊八粥”。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们,天不亮就起床,把黄豆、红枣、花生、核桃仁、杏仁、核桃仁、蚕豆、桂圆等各种煮粥食材清洗干净,根据食材坚硬度,依次放入铁锅烹煮。多数人家配料食材都凑不齐全。少数条件稍好人家,在粥快熟时,还会加入少许猪肉乃至牛羊肉。
听老辈人讲述,鄂西北地区“腊八粥”深受唐代宫廷粥烹调厨艺影响,口感滋润滑爽,且飘逸山珍一样的清香。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我老家距离西安不到四百公里,即便在唐朝,也并非天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
民间向来认为,“腊八粥”既养人,也能“养树”。清《房县志》卷十一《风俗》称:“腊八日,以米和麦豆及诸蔬果作粥,谓之腊八粥。果木有不实者,以斧斫树著粥于穴,问曰:‘结不结,枝压折。’谓之‘喂树’。”对于挂果稀少的果树,在腊八节这天,用斧头在树干挖出洞穴,将“腊八粥”倒进去,喂养树,希望它来年硕果满枝。
我小时候,四奶奶就经常这样做。四奶奶一边给树喂粥,一边念念有词:“树啊树,吃腊八,来年结果成抓抓。”
我老家相邻村,近几年,每年举办“腊八粥”竞赛。村里挑选数十户人家参评。腊月初八这天,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们各显神通,精心烹制一锅各具特色的“腊八粥”,送到指定地点。全村男女老少到场逐一品尝,然后群众投票表决,评出年度十佳“腊八粥”。飘香的“腊八粥”,击退了冬日的寒冷。村民们边品尝边交流,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吃了腊八饭,嘴要忌一半”。儿时印象中,腊月初八过后,大人孩子说话都要讲究,要说吉利话,以便为来年博取好兆头。为图吉利与好彩,我老家对“猪耳朵”“猪舌头”称呼避讳,分别称为“猪顺风”“猪赚头”。
为防止小孩子们口无遮拦不小心冒出不讨彩不喜庆话语,大人们又想出“补救”招数。比如,在腊八节和过年时,让孩子们吃几个荸荠,寓意“荸荠荸荠(不忌不忌),百事大吉。”
如今,腊八粥习俗仍是薪火相传,其中配料食材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家家户户都可以根据自家喜好口味,随心所欲在粥中放入相应食材。小时候那种“寒酸”的腊八粥终成记忆。
随着移风易俗解放思想,乡亲们逐渐摆脱各种“清规戒律”束缚,腊月间包括过年说话措词不再那么如履薄冰,孩子们也可以张扬天真烂漫本性,不怕童言无忌。
不过,一交到腊月,到了岁尾年头,大家都说吉祥如意的话,表达顺意美好的祝福,已经成为各地春节文化积淀的重要构成。
“吃了腊八饭,一天长一线。”腊八节过后,在北半球范围,白天一天比一天延长,夜晚一天比一天缩短,冬天走向纵深,也将走到尽头……
文:涂启智
图: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