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4-12-18 16:11:49

“海丰一粒螺”——向天螺


近年来,时常往返海丰县城与大湖镇高螺村之间,大德妈祖庙就走马观花看过几次,但是,到大湖没有看看向天螺,似乎缺少了什么。
少年时代,自己就耳闻“潮州三点桃,海丰向天螺,碣石公背婆”之说!向天螺即螺地山,它位于海丰县大湖镇大德妈祖庙前,东海湾之水面,与高螺村隔水相望,在距该村西北约5公里处,海拔80米、南北走向,因其状酷似一枚向天螺而得名,也是闻名粤东的风水胜地。



螺地山左前方为海丰县高螺村的狮地山,右前方为陆丰县浮头村的象山,前方为螺河,由海丰县的龙津河、陶河山、大化山、公平山等流水和陆丰县的螺溪汇聚而成,流经螺地山前,向东直通碣石湾,再奔向南海。螺河中央有小空壳山。有打油诗为证:“螺地向北斗,江水往东走,狮象把水口,圣地世代好。”

一场冬雨过后,阳光明媚、天空澄净,携家人从海丰县城乘车前往大湖镇。约1小时就到达螺地山下,跳下车,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气息还夹杂着一丝盐味;风过水泛粼波。举目眺望,但见群峰雄伟俊秀,蚝田上白鹤纷飞,草木葳蕤,生机盎然。东溪在山前蜿蜒向东流去,默默静守着这里的一树一山一景。从山脚下向螺地攀行,芳草萋萋,脚踩碎石软泥;耳畔鸟声鸣啭啁啾,远处高铁桥上动车如龙飞动,不知不觉之中便到达位于山坳的“向天螺”地。百闻不如一见,在它的面前,你不能不惊叹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其外形是何其相似,其传说又何等神奇!



凹窝中间是一块平地,平地上有一类似于斗形的土坟,没有墓、没有碑,也没有任何文字,这是我所看到的螺地坟。抬头望天,豁然开朗,天空湛蓝湛蓝的,就像经过滤镜看到似的;又很高很高的,目之所及,高得如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那样深邃、深远、无穷。刚刚还是气势磅礴翻卷奔涌,转眼却又只余云丝数缕,像在上演永不重复的瑰丽大戏。向前眺望,浩淼无际的湖水,初冬的冷风亲吻湖面,荡漾起伏,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处。俯瞰螺地山小坑对下的河床有一条砂路,二边是河泥,砂路直通深溪。涨潮时河床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潮退了一条砂路就明显现出了。村民说是螺地山活螺下海爬出的螺路,那就颇有滴水穿洞之功了!把本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螺地山,更说得玄乎其玄了!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之间,岁月就这样倏忽溜走,只留下永不褪色的传说。



关于“向天螺”的来源,充满神秘色彩,钟姓村民向我讲起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钟姓公孙俩从南岭漫游到螺地山,见山峰奇秀,日头烈烈,喉咙干干,睇着山顶一块石头干干,就坐在那红石板(螺厣即螺房门),叫他孙子找碗水来吃,自己就在石板上睡着了。他的孙子带碗水回来,见到老人睡着了,就放在其身边,自己去玩。一瞬间,地动山摇,站立不稳,孙仔回来睇老人家无影无踪,看着那片石头凹落进山面,表面湿润,且会活动,摇来摇去,忽上忽下。原来老人家睡的那片石壁,就是螺嘴的。老人家睡着时翻身,将碗弄倒水流入螺嘴,复活的向天螺将老翁的头和半身吸进了螺房,只存两足在外,孙子打水上来一见,马上拉爷爷。当时孙子才十几岁,没有多大力气,爷爷含糊不清说:‘ 阿孙你别拉,三斗、三升、三合芝麻官。’眼睁睁看着爷爷在面前消失,孙子只能拉了爷爷一只鞋,一路讨饭回家了。”



这个传说归传说。然而,后来由此祖传的子孙多又发迹,做芝麻官的特多,所以,子子孙孙对此祖特别重视,拜祭的子孙特别多。每到清明时节,散居深圳、广州、惠州、惠来、海陆丰的钟氏后代,必来螺地祭祖。

立在“向天螺”地上,但看那山野上花开花落,天空里云卷云舒,思想不自主地神游到“向天螺”的奇异,这可以说是地灵人杰。大湖虽不大,却有山地、湿地、妈祖庙、水鸟,还有那个神奇的传说……








文字:钟淡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丰一粒螺”——向天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