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4-10-31 17:29:00

书包


某日,途经县城一小学,恰逢放学时段,个个背着个大书包,款式新颖,活蹦乱跳地走出校门。也有个别微弓着身子走路,仿佛是一位小小的旅行者。相比我们那时代,如今的书包好看多了,“份量”也确实大了。身边不少70后80后不禁惊叹,自己学生年代挎的书包确实比较轻便。
“小呀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相信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读书郎》,定能勾起众多人对童年求学经历的回忆。书包,这个曾经是孩子们灵魂的驿站,承载着许多回忆。

记得,自己上小学阶段,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人为我买了一个新书包作为开学的礼物。还是我母亲从武装部军用产品门店里购得。书包用结实的帆布制成,草绿色的,用手轻摸,略显粗糙而不乏柔软,打开有一股淡淡的帆布味道。一根可调节长短的背带,包外侧有两个金属包扣与包盖上的短带扣在一起,可以防止包里的东西掉落。书包设计比较简单,最惹眼的是书包外层的翻盖上面印有雷锋面部轮廓像和绣有“为人民服务”红色字样。

在绿色底面的映衬下,那鲜红的字体像放着光一样,耀眼夺目。轻抚那五个字,毛茸茸、软绵绵地,舒服极了。自己毫不犹豫地背起书包,奔向镜前,左照右照,脑海浮现着电影中雷锋斜挎书包、面含微笑,正阔步走在春风中,走在为人民服务的幸福中。

每天背着书上课听讲,打开书包,拿起课本,翻到对应内容,老师在讲台上详细讲解,我们在台下认真听讲,将知识点不断消化,融会贯通;当上完一天的课,合上书本,装进书包里,也把知识装进脑海里带回家。书本传播文化知识,当它被放进我的书包里时,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自己认认真真完成一天的学习,挎着书包高高兴兴回家。
放学回家,须经过一段田埂,每次经过,我故意放慢脚步,斜挎着新书包,挺直腰身,学起电影里,解放军行军的步伐,在田埂上细步慢走,走起来很拉风,恨不得仅几十米长的田埂,变得很长很长……


在班上,唯有我的书包比较特别,有的同学用双肩正背书包;有的同学用家中积攒的边角布料裁剪成尺寸相等的三角型,每四块拼成尺寸相等的正方型,然后缝合成布料组成一款书包;也有的同学用公文包式的书包,估计家庭环境较好;还有的同学干脆拿几本书夹在手臂下,上下学。同学的书包里里除了课本和文具若干、笔记本,鲜有其他课外读物。因此,斜挎书包上下学,偌大的书包显得空荡荡,背在身上,走起路来轻飘飘。

当时,学校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和理解能力。每个班级的角落里辟出一块地方作为图书角,书籍多由同学捐赠,积少成多,主要是连环画、小人书、漫画等。我也从家里拿几本小人书捐给班级。图书角的书籍,大家都比较喜欢读,印象深刻的有《葫芦兄弟》系列连环画,记得自己从第一集看到结局;还有“四大名著”《少年方世玉》《少年孙中山》《包青天》等等。小小图书角成了大家快乐的阅读家园,大家趁着课前课后的时间阅读,班主任也鼓励同学多阅读,广积累语言材料。


不少同学将当天没有读完的连环画装进书包里,带回家里继续读,我也不例外。平时,大家很干瘪的书包,多装了一两本书籍,变得鼓起来了,背在身上沉甸甸的。可以说,书包不仅仅装着书本、文具,更是装着阅读的兴趣。有时看上同学手上正阅读的小人书,他也看上我手里的连环画,互相约定彼此看完后,交换阅读,阅读还增进了同学的友谊。

为了赶时间,遇上生僻字或不够有吸引力的段落就干脆跳过去了,囫囵吞枣似阅读。彼时,农村的物质文化条件差,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更是凤毛麟角,生活清贫,课外阅读可以丰富童年时光和业余生活。因为大家放学后,喜欢阅读课外书,还发生一件可笑的事,住在我家后面的发小,晚上读《乌龙山剿匪记》连环画,读得来劲,过了十点,其父从房间里出来,嫌其费电,对其训斥一番,引来了邻居的围观和纷纷议论,即使关心子女也不该随意发脾气,实属鼠目寸光之辈。


如今的生活水平不是当年所能比的,不少学生的书包里除了装课本、文具外,还装了电子产品、课外教辅,这是时代的进步,书包也越来越重了。当然,也有家长焦虑未减,担心孩子知识掌握不牢、基础不好、影响升学,就会给孩子报课外辅导、买教辅资料“鸡娃”,这些也会加重书包的重量。

虽然同学挎的书包千差万别,但隐藏在书包里的是大家追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最终,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正如,我当年所挎的草绿军用书包绣上的五个红字——为人民服务。









来源:善美东岸文字:马泽松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