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闸往事
时常,在海城与汕尾之间往返穿梭,时光悄然流转。每临西闸路段,那道山残塔犹如岁月的忠诚卫士,孤独且坚毅地屹立于天际,默默俯瞰着沧海桑田的变迁。目光交汇的瞬间,记忆如决堤之潮澎湃汹涌,四十余年前西闸的往昔岁月迎面而来。
西闸,坐落于黄江西出海口。浩渺水域中,河流纵横交织,宛如大地之血脉。两座桥闸横跨丽江与西江,稳稳连接着海汕公路。道山近在咫尺,道山塔高耸其上。母亲曾在西闸附近的单位工作,于是这片区域皆被我们称作西闸,道山自然也包含其中。那时交通极为不便,母亲每周仅能回海城一次,西闸的宿舍便成了我们的暂居之地,一住便是一年多时光。
母亲的单位犹如一部不停运转的忙碌机器。天未亮,母亲轻轻起身,待我醒来,她已投身于工作之中。大院里,常见大人们步履匆匆。有人扛着工具快步前行,有人热烈讨论着工作迈向工地,还有人费力地搬运着箱子。饭点时分,职工们的衣裳沾满汗水与泥巴,脸上蒙着一层灰尘。
大院是一座 L 型的两层小楼,既是工作之地,亦是梦想的承载之所。楼前的木瓜树如一把绿色巨伞,为大院增添了明艳色彩,还能奉献美味的食材。围墙围起一方温馨小天地,阳光轻柔泻下,野草花摇曳生姿。大院的大门朝向公路,另一侧通向热闹的工地。母亲的宿舍在大楼拐角处,她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我,而大院和工地却成了我童年欢乐的无尽源泉。
在这里,我结识了小刚。他与我同年,斯文秀气且内向。他的父亲高大清瘦,脸上带着温和而坚毅的神情,那是岁月与责任留下的深刻痕迹。小刚的父母是知青,响应时代召唤来到西闸。这里是海丰三大河流的汇聚之处,土地肥沃却常遭洪灾与海水倒灌。建国后兴修水利,他们满怀壮志,为当地民众构筑美好的家园。小刚的父亲身患重病,像一盏即将燃尽却依旧顽强闪烁的灯,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热爱的事业。小刚的母亲热情开朗,与我母亲情谊深厚。他们的家在工地旁的斜坡上,屋子简陋,瓜菜却繁茂葱茏。
初至西闸时,我常吵着要回家,认识小刚等伙伴后,这里充满了独特魅力。大院宛如一个奇妙的乐园,蜻蜓蝴蝶翩翩起舞,小鸟快乐地吟唱,蜗牛慢悠悠地爬行,金龟子、天牛也如稀客闯入。我们尽情玩着各种游戏,我成了“孩子王”。大院里的大人和蔼可亲,只要不影响他们工作,就不会加以干涉。接听二楼电话通知大人,能收获赞许的目光和温暖的笑容。饭堂师傅“火宝伯”常多给我饭菜。那时肉菜稀缺,鱼却常见,职工们捕鱼钓鱼,厨房常有美味加餐。我弄破鼻子常流鼻血,热心的职工送鱼让母亲炖黑豆治疗,那充满关爱的场景至今难忘。工地里,机器轰鸣,电焊火花迸溅。虽对小孩来说并非安全之所,但那堆积如山的水泥杆和涵管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工地临近江边,有码头、沙堆和一小片树林,那是我们的秘密乐园。掏鸟窝时看到雏鸟,心中涌起爱怜与敬畏之情。
半年后,我到了入学的年龄。父母见我开心且与小刚要好,便让我在道山小学就读。道山曾是一座孤岛,周边多滩涂,村民靠船与外界联系。建国后修水闸围海,道山与陆地相连,滩涂化为万亩良田。这里有古村落,保存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石板路蜿蜒曲折,房屋的墙壁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小学在道山脚下,我和小刚同班,他的姐姐也在这所学校,同学大多是附近村民的孩子。
四十多年前的校园生活记忆有些模糊,但总有一些片段如朦胧光影在脑海中若隐若现。清晨的早操身影、课堂上老师认真授课的神情、课间与小伙伴玩耍的欢乐场景,偶尔会在心头浮现。有一回课间,我们望着神秘的道山塔,好奇之心瞬间萌发,便和小刚等几个同学往山上奔去。如今,具体的细节已在岁月中淡去,只隐约记得还未到山腰,上课铃就急促地响起。我们只得匆匆往回赶,回到教室后自然挨了老师一顿数落。然而,那短暂却充满探索欲望的时刻,仍在记忆深处散发着独特光芒。
岁月匆匆,四十余载如白驹过隙。我和小刚分别后再未相见。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西闸的两座桥闸已难以满足交通需求,崭新的黄江大桥、丽江大桥横跨江面。道山塔因年久失修,九十年代遭受暴风雨侵袭后原七层塔身仅存三层,令人扼腕叹息。
多年未涉足西闸,心中满是怯意。那怯意源自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与敬畏。曾经的西闸,承载了太多的欢笑与泪水、梦想与希望。担心自己无法承受时光无情的雕琢,害怕面对那些已然消逝或改变的人与景,让心中的那份眷恋化作失落与惆怅。
史书记载,道山塔是清康熙二十七年海丰县令姚德基主持修建,与之配套的还有南门湖与青草圩,皆为利民之举。民间虽有白太爷立塔为桩捆地牛破海丰风水的传说,但经考证纯属无稽之谈。每见那座残塔,古老的传说和往昔的记忆便交织缠绕。此时,我不禁想起曾写的诗《道山忆旧》:
太爷治邑竭精谋,筑塔讹传缚地牛。塔陨地牛无影迹,➀江流丝鹭啭声悠。南门湖映千秋月,青草圩兴百尺楼。怯意重临思旧绪,清风徐诉古今愁。
这首诗是我对道山塔以及这片土地变迁的深情感怀,它随着记忆自然而然地浮现。一次和母亲吃饭路过破旧的大院,母亲满怀感慨地说这就是曾经的西闸大院。我难以置信地说:“怎么会这么小呢?在我的记忆里,它是很宽敞的一个院楼呀!”因夜色昏沉,大院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不便入内查看,我们便约定改日再来。
后来想起约定,再去时大院已消失不见,两座桥闸,一座已被拆除,另一座被围栏围住,据说也即将被拆除。西闸,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长久地彷徨于我的思恋中。
西闸的变迁于我个人成长意义非凡。在西闸的那段时光,我深切体悟到大院里人与人的真挚情谊,学会珍视人际美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好奇与探索欲,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从地域文化传承看,西闸的土地、建筑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道山塔、桥闸、堤坝、古村落等文化符号,见证着发展变迁,但其发展也使这些符号面临消失的危机。
人不应只沉湎于过去,更应思考如何保护传承地域文化。西闸的历史故事,包括建筑修建、居民习俗、治水防潮等,能为后人提供借鉴与精神激励。道山塔等代表性建筑的保护修复需多方合作,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宣传和筹款,居民提高保护意识并主动参与维护。受大河滋养的土地可依季节推出特色文化活动,如举办农耕文化节、水鸟保护宣传周、民俗节、丰收庆典等,实现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同时强化周边环境规划管理,保护生态与文化氛围,让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活力。
时光流转,往事如诗。那些珍贵的回忆、温暖的人情和生命的点滴,永远镌刻在心底,往昔的美好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
注:➀“无影迹”,海丰本地方言的意思即是子虚乌有之事,这里指白太爷的传说是无稽之谈。
来源:善美东岸图文:姚宇彬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