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书
阅读中华读书报得知,原来不少作家、学者留有枕边书的习惯。
什么是枕边书?对于六零后、七零后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大都拥有过读枕边书的美好时光。至于“枕边书”的说法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了。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尽相同,有的正襟危坐去读,有的坐靠背椅双手捧读,但躺着读也受不少人青睐。其实,躺着本身是很舒服幸福的事,北方俗语流行“好吃不过饺子,舒服还是躺着”。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就有一篇论躺在床上的妙处。看来前人早已有深刻认识,现在不也流行“躺平”一词吗?
躺着读枕边书,既放松心身又有收获,尤其在大冬天。室外北风呼啸,吹得窗户振振作响。躺在被窝里暖意融融,借着明暗适宜的床头灯光,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尽情遨游,驱除愁云和凄苦,在诗情画意中寻得点点墨香。与书中人物一起经历悲欢离合的情绪,跌宕起伏的情节,风云变幻的情境。这种享受犹如漫步在河滨、草原上、海边,迎着微风和暖阳,看日出日落,听潮起潮落,惬意无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丰富内心真实的情感,汲取更多的文化养分。
读着,读着,便可安然入眠,告别一身的疲惫和烦恼。读枕边书犹如婴儿吮吸母乳,既吸营养又催眠入睡。
躺着读书,还可以提高理解效率。爱因斯坦和斯蒂芬金都在各自文集中提到,喜欢花时间躺着思考问题。以前在乡下,夏日,室内蚊子嗡嗡作响,窗外雨潺潺,蛙声阵阵,不时有雷鸣,连日来的夏雨不停,心情糟透了。躺着阅读梁晓声小说《为了收获》,虽写秋雨连绵的季节,但此时此境,更能体会自然的无情和生活的艰辛,理解主人公副班长对于麦收的紧迫感。或许躺着幻想力、集中力更强,对外界的感知更敏感,更能探清事物的本质,终有豁然开朗之感。难怪有人说:枕边读书,读到酣畅淋漓处,若披惠风,若遇甘霖,若饮琼浆,齿颊留馨,宠辱皆忘。
枕边堆书,睡前拥读,不失为雅趣,古已有之。唐末诗人李九龄在《山中寄友人》诗中道:“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诗人隐居山中,窗前流水潺潺,枕边书声朗朗,自是悠闲自在。《菜根谭》:“菜根无需费油煮,留给青灯枕边书。”说的是要把炒菜的油省下来,留作晚上点灯看书。更有革命者回忆录说,当年追求进步到革命赤都延安的革命青年,生活虽然清苦,但也不忘读书,一点一滴地把菜油节省下来,留作夜晚在窑洞里点油灯,看书、抄书。“雨巷诗人”戴望舒说过:“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前明月枕边书。”的确,读枕边书是一种自我消遣、无拘无束的方式。
要想成为枕边书,必须得有被宠的潜质。教科书重要,但乏味,自然成不了枕边书;工具书有用,但沉重,当然也成不了枕边书。往往是以经典居多,也有人喜欢随意选择,读完了再更新;有人固定挑一本,一读到底,甚至反复读,与精读无异;选择枕边书自有每个人的喜好。他们读起来的痴迷程度,往往会让旁人不解。每当读到精彩的感人故事情节时,对其他的事漠不关心,甚至会手舞足蹈,捧腹大笑。记得自己学生时代,睡在我上铺的舍友,时常关了灯以后,打着手电筒看书,他特喜欢看喜剧、笑书之类。某次,其看法国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中,巨人高康大在巴黎圣母院钟楼上撒了一泡尿,和用尿淹死26万教徒的那种“狂欢化”故事情节,竟然大笑不已。刚开始,其他人颇有微辞,稍晚,他又看了卜加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笑书,同样也带来不少笑声。渐渐地,大家还佩服其精神,深受其影响,既然那么吸引人,我也到图书馆借阅,果然,不愧是世界名著。
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以碎片阅读为多,睡前看手机似乎成了生活中的一个惯例。但是浏览手机是不能代替读书的。有人说:“枕边有书,心中有梦;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书香节刚刚过去,阅读应该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枕边书!似乎远离我们,似乎又从未离开。
来源:善美东岸文字:马泽松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