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匠
“戗铰刀咧……戗薄刀!”这声音曾经响彻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跟补鼎匠、补珲匠一样,磨刀匠是当时海丰地区农村十分常见的一种古老又传统的职业,挑着家伙什走街串巷以帮人研磨刀具为生。
童年时的农村如一座座孤岛,人们聚族而居,独立而神秘,入村服务的行当不多,磨刀是其中的一种。印象中,经常有磨刀匠光临村里,这些磨刀匠大多来自内地的河南、安徽一带,大多都是因为当地生活条件不好而选择南下,然后靠手艺赚生活。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作为前沿且相对富裕的广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们,各种既古老又新奇的老行当也随之而来,成为当时农村地区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条改装过的长条凳,凳子一头固定着一个磨刀石,挂着一把刮刀,另一头安装着一个手摇磨刀砂轮机,这是磨刀匠的工作台。一个麻袋搭配一个旧式的手提大旅行袋,装的是工作的家伙什和生活用品,这是一名磨刀匠的标准配备。他们的生涯跟很多老行当一样,以走江湖的形式,走村串巷随遇而安,走到哪便做到哪。
每当磨刀匠的吆喝声响遍村里,那些期待已久的人们都会把家里用钝了的菜刀、剪刀、镰刀和厚刀之类的刀具拿来给磨刀匠打磨。那磨刀匠沿村子吆喝一圈便在村前的晒谷町边的老树下摆好家伙什,再从袋子里拿出几把也不知道谁打造的新菜刀,整齐地摆在那帆布旅行袋上面,然后开始接活。
磨刀匠接过刀首先会判断刀的磨损度,问题不大的刀可以进行研磨,那么双方商量个合适的价钱马上就可以开磨。一般轻损的刀具用磨刀石研磨就可以了,收费较少。那些磨损较大的刀具则需要刮刀和砂轮机先开粗,然后再用磨刀石细磨,比较费工费时,收费当然要高点。至于那些有了豁口磨损较为严重的刀具,磨刀师傅会建议顾客重买一把,因为经过淬火工序的刀锋部分已经被破坏掉了,即使重新开好锋使用寿命也不长。
最喜欢磨刀匠磨刀,他目光专注而从容,一手把刀,一手摇动砂轮随心控制快慢,用自己的肢体记忆把控着刀锋的角度从钝角变成锐角,那刀和砂轮的摩擦所产生的火花让我们兴奋至极。一会儿转身在磨刀石上洒水细磨,动作如行云流水,看似随意,却蕴含规律。只要你稍微细心一点地去观察,你会发现磨刀匠细磨的时候,一面是直着来回推动,而另一面却是横着磨的,也许这就是其中微妙之处。
好像每个行业都有特定的程序。做把戏的会先表演杂技和魔术之类的前戏吸引人,最后的重头戏则是卖牙疼药、蛔虫药之类。磨刀匠亦然,等陆续把刀磨好,也不忘推销他的新刀,也不知道这磨刀跟卖刀那种是主业。磨刀匠用新刀试过给人们看,的确锋利。大家接过新刀仔细观察,入手有坠沉感,侧面敲打起来声音铮响,的确是一把精钢打造的好刀。这本来刀子磨损严重的人家放心买下一把后,其他经济稍为宽松的人也觉得机会难得,买多一把备用也好像不错,结果这磨刀匠和买了新刀的人皆大欢喜。当时,我家就是在这种毫无购买意向的情况下买了一把菜刀,那把菜刀的确如同当年磨刀匠所说的那样,耐磨耐用,十多年间不曾换过。
20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化和工业高速发展,使商品变得多样化起来,加上人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买一把菜刀不再像过去那般困难,流传千年的磨刀技艺黯然退出市场,成为一段传奇。
如今,随着刀具的制造工艺更加先进,高碳钢、工具钢和不锈钢等优质材料的投入,菜刀等刀具更是变得质优价廉。针对钝刀,市场也推出了很多所谓磨刀神器,什么磨刀棒、磨刀座呀!但无论怎么磨,那刀始终都不如那当年的磨刀匠研磨的刀好用。其实,这“匠”之一字,看似平凡,却不但代表一身娴熟的技艺,更包含一颗持之以恒的匠心。
来源:善美东岸文字:许宇奈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