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4-8-6 17:21:15

陆河围屋曜德楼


曜德楼位于陆河县河田镇圳口村委下园子村,坐西南向东北,面向火山嶂,背靠楼下山,屋前是一片荷花种植园,陆河人的母亲河——螺河绕过荷塘自北向南流向陆丰汇入大海。曜德楼为土木石结构,是典型的客家围屋,正面宽65.6米,总进深37.6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466平方米,加上门前禾坪和池塘,共占地3385平方米。建于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是当地贡生陈亢宗等兴建。
该楼有内外两围,内围门楼内为双厅双横屋。两座厅屋均面阔三间,属于上三下三结构。整座曜德楼有三个分金一致的大门,三个大门相对。外围门厅内也有双横屋。灰沙土夯墙,木石梁架,灰瓦硬山顶。里面大院带小院,大屋套小屋,内外横屋均有多组小四合院,共有52间房子,有大小厅18个,每个房间上都有木棚,用来储存粮食等日常用品。
为方便记录,我把曜德楼分三部分进行说明:分别为门楼、外横屋、正屋。

大门楼是独立的。第一个门楼左右各有一间翼房。门楣写的是“耀德楼”三个金黄大字。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大窗,大窗上有一条向下弯曲褶皱的条形凸起,象征着书本,大门上面有精美的图案。两个门扇分别写有“迎祥”和“集福”四个字。门楼里面各有两个房间,房间占地面积约十平方,房间上面有一个木棚。屋顶的“八字边”为“燕子尾”,栋头镶有琉璃瓦花窗,两端安有龙凤相望。
进入大门后,里面有一个4米多宽的院子,院子右边是横屋,左边的房间已经倒塌,为外横屋。
再进入,又是一道门楼,门楼的字也是“曜德楼”,只是门楼没有房间,也有一个院子。院子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房间,共四个。
正屋为上三下三外横屋结构。正屋的大门与前面的两个大门相对,大门上的字为“祥凤协占”。左边有一窗户,窗户上写的是“顺和”,右边的窗户上写的是“祥致”。大门两边各有一个门,共三个且并排着。左边大门的门楣写的是“竹苞”,右边门楣写的是“松茂”。

进入大门后,里面是一个天井,天井的底用鹅卵石镶嵌,中间是八卦图形。天井左右各有一个小厅。天井上下各有一个大厅,大厅两边各有一个房间,共四个。下厅左右各有一个房间,房间门正对着小厅,小厅各有一个通向外横屋的小门。
上厅墙壁上悬挂有六块牌匾。最上面的是红底牌匾,写的是“满堂生辉”。两边的对联为黑底金黄字,上联是“安仪光祖恩深似海。”下联是“谢氏婆太功高如山。”
“满堂生辉”横匾下面有三块牌匾并排,中间块较大,牌匾中间写的是“十九世安仪太公妣谢太孺人之神位。”牌匾横眉写的是“颖川堂,”上联是“祖德长垂芳百世。”下联是“宗功卓著耀千秋。”左边悬挂的牌匾是“三奶娘之宝座。”横眉是“神光普照”,上联写的是“三奶恩光昭日月。”下联是“圣母法道镇乾坤。”右边悬挂牌匾写的是“大慈大悲观世音娘娘莲座。”横门为“慈云广布”,对联是“观音妙法通三界,菩萨恩光播九洲。”牌匾下面是案桌,桌上有香炉三个。左边的墙壁上悬挂着十九世祖陈太妈谢太孺人的遗像及简介。

天井与上厅间有走廊相隔,走廊两边上各有一个木棚,木棚上面有两扇精美的红色木雕门。木门上边是镂空的精美图案,门的下边有两个用白色油漆画的花瓶,花瓶口处画画有彩色的牡丹,色彩鲜艳。
左边木门上的对联为“蹉跎岁月无益处。”下联是“面壁诗书有黄金”;右边木门的对联为“万物多变归自然,江山依旧泛春华”。
对联用油漆书写,底色红色,字是金黄色。木棚下面各有一个房间门,走廊尽头两边有一个拱门,连着横屋。
穿过走廊的拱形小门,就是内横屋。
横屋有一个天井,一个小厅,小厅有一个小门,直通外横屋。房间五个,天井靠主屋各有一个浴室。
正屋共有14个房间。
正屋的两侧是独立的一排横屋,这里为区别,暂且叫做外横屋。外横屋也是上三下三结构。整座外横屋不与正屋相连。一条约4宽米的巷子把外横屋和正屋隔开,横屋房门朝着正屋。巷子的地面为鹅卵石,巷子的尽头是石柱做成的栅栏,透过栅栏的空隙,可以看见花台上青草。栅栏的作用主要是保持通风透气。外横共用三座房,三个门。中间有两个客厅,客厅分上下两间,中间有天井,中两座房子为上三下三结构。意见房子只有两个小厅,共十二个房间。

在大门围墙的西面,有一排横屋,横屋的大门是拱形门,与外横屋的方向一致。进入房门朝向外横屋,里面有一个天井,里面共有五个房间。共有17个房间。
东面靠围墙的横屋已经倒塌。
安仪公和谢氏共育有四子一女。长子陈亢宗是贡生、二子陈汉宗是秀才、三子陈兴宗是监生、四子陈某宗是贡生;女儿失传。曜德楼的外面有两对石夹,就是最好的见证。
安仪公三十多岁早逝。曜德楼是陈氏第八代裔孙安仪公之妻谢氏所建。在丧夫的条件下,谢氏既要担负养育五个未成年儿女的大任,又要建这么大规模、这么高质量建筑群,她坚强的毅力和对孩子有方的教导一直受到世人的尊重和学习。至今,在祠堂正厅左侧的墙壁上还悬挂着她的遗像以示缅怀。
2012年,“曜德楼”被陆河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曜德楼除了规模宏大,还有其历史意义。

1949年2月,河田解放,海陆惠紫五边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3月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以下简称“东一支”)和江南地委进驻河田。从此,河田不仅成为东江南岸地区的指挥中心,而且成为培养江南地区革命干部的摇篮。东一支和江南地委,利用河田解放区的有利位置和稳定条件,在这里举办了第一期、第二期教导队,先后于4月中旬、6月中学结业,合计结业240人,这对于提高干部的政治军事素质,充实排干部,增强部队战斗力是有贡献的。随着伟大人民解放战争的突飞猛进,解放区迅速扩大,接管城市在即,培训大批干部成为繁重而紧迫的任务。据此,东一支和江南地委决定在河田创办江南青年公学,通过这所新型的学校,培训各方面的人才。
江南公学于6月筹建,7月初报名。校本部在河田中学(现在的河田的中心小学),直接受江南地委和东一支政治部领导,校长由东一支政治部主任刘宣兼任,副校长容克、杨钧。青年公学设五个班,因河田中学容纳不了五个班住宿和学习场地,其中民政班就设在河田的圳口村的曜德楼中。当时的指导员是王建,班主任杨浩,学员一百多人。
曜德楼围屋依山就势,布局合理,是客家人聪明才智的体现,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也适应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注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形、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围屋与环境的结合,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文字:彭涌波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陆河围屋曜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