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4-7-2 15:56:08

“福”到甲子公园


上世纪七十年代始建的甲子公园,几年前已经破旧老化,杂乱无序,荒芜得让人心生悲凉。你可知,这里曾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多少快乐的时光,那时我们在这里唱歌打球,在这里游园看节目表演、猜谜语、赏书画展览……好在2019年甲子公园就着旧址推倒重建,从设计到竣工历时一年多。
新建成的甲子公园仿照江南园林,由牌坊、石碑、景桥、凉亭、长廊、水池、植物造景构成,又很符合近来推行的具有现代理念的“口袋公园”模式。它就藏在甲子镇旧城区,居民们可以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若是在空中远远俯瞰,整个园区十分讲究布局,树木葱茏,灰瓦飞檐,红的柱子,绿的草,一条笔直的园道从中间把公园一分为二,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从牌坊门开始延伸,依次至石景桥、石灯笼、重檐四角亭,尽头是一面刻着“福”字大照壁。公园四方围墙内又一圈椭圆形路径形成一个内圆外方的空间布局。整个园区点、线、面互相交错,互为呼应,无不体现传统美学的含蓄内敛的艺术魅力。目光越过园区,越过蓝天,一大片质朴的民居安歇,更远处波光粼粼的大海与蓝天交接。漫步入园,一座石牌坊高高耸立,衬得夏日的天空更为广阔。牌坊均为青石打造,两重檐四方柱三门,是典型的徽派特征。微微翘起的檐角饰着精巧的小瑞兽,石柱上的浮雕和门框花纹透雕粉黛不施,没有浓墨重彩,看起来端庄典雅,清秀美好。牌坊中间一块方石板雕刻着“甲子公园”四个烫金大字,中间对联书写着“疑似江南景色,花木廊亭春不老;依然甲秀风情,琴棋舞曲趣无穷。”,两侧对联写着“甲子寻芳,春盈华苑里;公园览胜,人在美图中。”,牌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为现代文明致敬传统文化。

牌坊门内,一片空阔的中心小广场,两侧绿树成荫,目之所及皆绿意。小孩们在广场里打羽毛球,滑着滑板,刚从这棵树的花池边滑过,又快速从那边的花池边绕回来,他们跳着跑着,玩得不亦乐乎。前面小石桥边的镜面池,也吸引了不少孩子围观,池里喷泉汩汩,喷起的水雾在阳光下闪烁出一道道七色彩虹,水下成群的小鱼游来游去,为公园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情趣。一座灯塔造型的石灯笼,在公园的中心点,像是公园的心脏,又如一盏温暖的指路明灯,想为茫茫大海中的船只指明回家的方向。透过重檐四角亭,石照壁一个大大的“福”字映入眼帘,人到福到,多么美好的意蕴。《礼记》有曰:“福者,百顺之名也。”福为百事顺遂的代名词,古人还认为“全寿富贵之谓福”,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十二生肖的石雕像与照壁平行在一条园径两旁,重檐四角亭像一位老者稳稳坐镇园径中间,守护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生肖石雕下部为石座,座上或站立或蹲卧或趴伏一只只生肖动物,憨态可掬,活泼机灵,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十二生肖石雕形象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至今都被人们认为是趋吉辟邪的神物,一岁一瑞兽是每个人的吉祥物。我国圆明园中十二尊兽首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可惜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后,这些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历史地位的神兽铜像大多流失海外。

朱红地砖朱红圆柱的凉亭长廊隐在绿树边,几位老者在廊边长凳默默坐着,偶尔低声交谈几句,有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伯倚靠在柱子边,黄色花瓣和翠绿叶子落在他的发上肩上,他倦了,闭着眼,梦从树上向他飘下。一旁卵石园,老婆婆赤着脚,在圆滑的卵石上,来来回回不知疲倦地走着,围墙边几杆翠竹错落有致,在窗棂边轻轻摇曳。园外车水马龙,园内安静闲逸,市井与桃源一墙之隔,喧嚣与宁静自然统一,和谐相处。
在公园里走着,如同走进古典诗意的画卷中。园中花草树木的芳香在微风中轻轻吹送,熏得人陶陶然。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体现建园者的匠心独运,烟火气里有文化,不够!还必须要审美,要艺术气。
想起最近刷到一个视频,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小萌讲的“公园二十分钟效应”,意思是说每天在户外呆上一小段时间,就能够让人更快乐。身心更健康。这是《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里一篇论文提到的一个概念,他们研究认为即使不做任何运动,在公园待上二十分钟,也能带来更好的状态。在人口密集,空间狭小的人口大镇甲子镇内,新建的甲子公园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二十分钟效应”的好去处。
这一切因了乡贤李介平先生的情怀和坚守,他的慷慨支持使得这块“诗和远方”之地有了延续和新生。根在哪里,心在哪里。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最后以公园碑文一句朴素的诗句作结:乡贤一片情深处,回报家乡德泽丰。





图文:陈瑞绒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到甲子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