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佐与黎明洞
《五律》廖天佐水尽山穷处,天空雪□时。桴因观海泛,酒□傲游赍。留石非供□,临题若寄思。圣明余暇日,有截和毛诗。
这是明天启五年(1625年)廖天佐隐居城区捷胜黎明洞中所题的五律缺字诗。后人揣摩诗意,依次补上“霁、以、赏”三字。
廖天佐(1602年—1681年),号一窑天居士,祖居海丰县甲子(今属陆丰市),随父经商于海丰县捷胜(今属汕尾市城区)。十余岁考得秀才,几次乡试皆因考官索贿不遂而遭排弃,以致名落孙山。激愤之余,遂弃绝功名之念,隐居捷胜海滨一座海拨仅10多米的小山岗下石厝洞,与当地文友唱和吟诗。作《迁移图说》反对和揭露清廷的迁界令。石厝洞所在小山岗,山上横亘一块扁平如盖的巨岩,在10余块大石支撑垒叠下构成一个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的石洞。洞内呈三角形状,西北边长约20米,西南边长约30米,由西向东倾斜,最高处距洞顶高4米,最低处2米。石洞的东南及西北各有一个2米高、1米余宽的天然岩门。由于支撑的巨石之间剩有缝隙,使阳光及风从中徐徐透入,故此洞中冬暖夏凉,不漏不湿,光线明亮,空气充盈。确是一个隐居的好场所。面对南海万里汪洋,波涛澎湃。早观日出,晚观落霞,夜听涛声和渔歌,可算超脱惬意。但廖氏毕竟凡心未灰,壮志未灭,虽居海隅石室,犹念社稷苍生。盼望有朝一日,吏治澄清,国运昌盛,犹如黑夜终将消逝,黎明可望到来。因此他将所居石厝洞改名为“黎明洞”。
石洞东南处正门上方原有“黎明洞”三个大字,现已剥落无存,两侧有一副凿刻的对联:“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万年芳”。横批是“阃外光华”。相传是清代咸丰九年(1859年)廖向魁所撰。门顶有一副石刻诗联:“石洞烟霞古,乾坤岁月长”。横额:“山海奇观”。下面镌有七律诗一首:“石室云深古洞赊,乾坤今喜到天涯。涛声彻夜偕歌呤,山色腾空结露霞。人在壶中春浩荡,剑于阃外日光华。停骖缓步高岗上,入望沧溟起浪花。”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怀远将军(四品官衔)寿山刘松游此洞时所题。西北门3米高处的石壁上亦镌有字径40X30厘米的“天然佳趣”四个行书阴刻大字,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邑人吴伯恩所题。并在石壁上留有石刻序云:“光绪戊申重九后,偕碣石陈竹樵、陈晋之游于此,见其峰奇,其石怪,其洞幽而阔,殆所谓嫏繯福地非耶。继而登绝顶,远眺波涛接天,岛屿潆洄,帆樯出没,真海岸一大观也。爰撰四言,并缀数字,泐此石上,以志鸿雪之尔。海隅吴伯熙书。”东南石壁下,原有清乾隆三十年捷胜石厝村乡耆张受恩立祀的廖天佐、刘锷的神位,现已无存。
山上石洞封顶巨石的中间,刻有横纵九条刻线的象棋盘,距棋盘4周米余处,各钻有一石孔,可供插木桩或竹桩搭凉棚,遮盖日光雨露。这是廖天佐邀请捷胜所内棋友、诗友弈棋吟酌、观赏海景的场所。在棋盘西南侧石壁四米高处,镌有廖天佐缺字《五律》及序,序曰:“时天启乙丑冬,蒙梁壮廷、朱斗耀、黄拙含见招,偕同蔡渭熊、朱潢渚、黄振鸣、钟心发酌此留题”。
不久,祖籍淮南的南明总兵刘锷,因遭奸佞排斥,又不愿降清,乃弃家奔依故友捷胜所守备,由此结识廖天佐,并与廖氏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遂同避居于黎明洞,人称黎明洞二名士。清康熙初年刘鹗泛海投郑成功。
读诗追史,思绪万千,遂成一绝:隐居石厝断嚣声,挺卒推车酒纵横。碣石湾头云水怒,黎明洞里盼黎明。
文字:王万然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