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4-5-10 17:09:29

悠悠古镇老区魂

在海丰,大家将黄羌镇和黄羌林场两个地方,一并称呼为:黄羌。它位于海丰县东北部山区,是全省10个省级森林生态示范园之一、20个自然教育基地之一,也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心区。
“梅子黄时日日晴”。这里很少“日日晴”的,我来黄羌游玩当天,天气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分外之好。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美景和特点,而古梅场正是黄羌的代表。在梅花盛开的旺季,走进一望无际的朝面山古梅场,朵朵梅花怒放,千亩梅园溢香。正如陆游《落梅》诗中所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除了朝面山,还有一处很古老的南方背古梅园,每一棵梅树都有百岁以上的年轮;每一棵古梅树都有着沧桑和不屈的身躯,历经百年风云,古梅树依然绿鬓婆娑、果实累累。暮春时节,果农们正在采收梅子。古梅树结的梅子个头不大,颜色翠绿中泛红。尝一棵梅子,脆爽甘香,微酸不涩,止渴生津,即使不善吃酸的人也能吃得下这里的古树青梅子。我想,当年的红军战士,一定看过黄羌的梅花,也一定尝过老区的梅子的。梅子的酸香如甘泉滋润心田,在艰难的岁月里会给战士们增添信心和勇气的。黄羌这片热土,恰似梅花的品质,岁寒我独放,傲骨迎春辉。

梅仅是其一,还不得不提其丰富的红色文化,黄羌有东江特委、红二师师部、四十九团团部、海陆惠紫县苏维埃政府等41处革命遗址。话说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炮声响起。10月,1200多名撤退的起义军到达了东江特委所在地朝面山。部队在朝面山进行了改编,成立了一支由我党独立领导的正规部队——红二师。从此以后,红二师战士与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农军一起,为创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不懈奋斗,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一曲曲战歌。朝面山,因红二师在此地改编而出名,载入史册,成为“第一面红色军旗升起的地方”。
1929年10月,海陆惠紫县苏维埃政府根据南方局和东江特委的决定,在红二师五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红军——四十九团,全称是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团长彭桂(海丰县联安人),政委黄强(城区东涌人)。四十九团成立后,顽强战斗,兵力不断壮大,到了1930年,发展至一千多人,成了东江地区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兵民是胜利之本”,革命老区人民用真情和生命支援革命。同时,在他们身上,也充分展现了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1927年9月18日,南昌起义大军到达广东境内,此时仅剩一万余人。为补充兵力,周恩来特派刘立道赶到海丰黄羌墟,向中共海陆丰县委求援。海陆丰人民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涨,仅一天之内海陆丰两县赶来报名者达千余人。第四天早晨,刘立道和林道文,带领第一批新兵700多人出发,挑银元1万个,义无反顾地前往潮汕地区支援南昌起义革命队伍。队伍沿途遭遇国民党军队及各处地主武装的堵截,最终牺牲多人后辗转找到起义军余部。在当时交通闭塞且没有任何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在一天之内能动员近千名青年参军,充分证明了当时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已初步形成,且有广泛影响力。游览红色胜地,探寻红色印记,感慨万千,在此赋诗一首。
黄羌八百勇士出征陈宝辉南昌义举贯天闻,急援丹心似火焚。无惧阵前生与死,惟期早日荡顽军。值得一提,还有小红军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军民鱼水情之深。1927年10月9日南昌起义部队主力辗转海丰朝面山,10月28日,小红军旗手在黄羌墟的反击战中身负重伤,被安置在富足园村宋家疗养。半年后,他不幸因伤重逝世。村民宋家三代人(宋水养、宋志荣、宋火生)被红军精神所感动,为小红军旗手接力守墓九十载。2017年4月,由陈赓大将儿子、原甘肃省军区司令员陈知庶召集的南昌起义革命后代组成的“八一征程寻访团”到达黄羌林场朝面山进行寻访活动,在陈赓大将儿子、原甘肃省军区司令员陈知庶和彭浩同志(彭湃烈士之孙)的倡导下,各界热心人士慷慨解囊,筹款重修红军小旗手墓,以供更多的后人瞻仰和凭吊,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后话。

红二师在朝面山成立后,在创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他们历经大小几十场战斗,最后,大部分官兵血洒海陆丰大地,仅有极少数人离开。
东江特委及红二师师部旧址位于朝面山水库旁边。朝面山水库,水库蓄水量约为1700万立方米,此水库兴建于1975年至1976年间。当年,集全县之力用人工建起了这座水库,朝面山的群众献出了自己的家园,移民到各地安居,无私奉献。四十九团团部旧址位于朝面山的蔡背窝,以前,这里是山高路险,弯延崎岖,路两旁不是高山就是悬崖,走得提心吊胆……2018年开始修起水泥公路,如今,曲径通幽,每当梅花盛放时节,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梅花胜景与红色遗迹相互辉映,圣洁的画面直扑眼帘。这里每一朵梅花仿佛都是一个英烈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黄羌的罗輋,是另一个值得铭记的地方。这里是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军三次武装起义的大本营,也是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冲。因此罗輋至今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如,那座施氏古祠堂,就保留有许多当时的标语。走过这里,仿佛能看见昔日的战旗飘扬,踊跃参军的一副热闹景象。1949年7月,粤赣湘边纵队在罗輋山区打了一场伏击反攻战,我军由最初的被包围态势,依靠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与精妙的战略智慧,实现战略反转,并取得全面胜利,史称“罗輋战役”。这次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海陆丰地方主力部队,从此扭转了该地区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比,加速了海丰县城的解放步伐。据老村民回忆,在离罗輋坝不远的坑联村,1949年,即将迎来全国解放之时,有一个集训队来到坑联村,他们有近半是小战士,被老战士称为“红小鬼”。甚至,有的班排除班、排长外全是小战士,所以被当地村民称为“红色小鬼队”。这些小战士是到了村里集训时,才领取军装的,因军装尺码过于宽大,小战士穿着不合身的军装训练,就像是台上戏子着袍,更有意思的是,小战士们领到步枪等武器时,因身体矮小,无法背枪,只好一直扛在肩上。尽管如此,整个部队的训练十分认真严肃。每当下操,战士们都会齐声高呼口号:“向着新中国前进——!”这吼声在山间久久回响。现在,坑联村早已是广东省著名的文明村、致富村。黄羌,一个林木苍翠、绿草如茵、生机勃勃、诗意嫣然的地方;一个历史厚重、坚韧顽强、拼博向上、充满希望的地方;黄羌更是工农革命的沃土,在这里村村有红色印记,乡乡有着说不完的红色故事。正如这里的古梅园,历尽岁月沧桑,依然凌寒飘香,一树独先天下春。这,就是黄羌老区魂!相信,这块红色土地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图文:陈宝辉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悠悠古镇老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