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伴
开卷有益,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明白事理、增加能力……现在的小孩刚牙牙学语,年轻的父母们便迫不及待地买来了识字的书、卡片、电子产品等教小孩翻阅、辩识、发音。聪明的小孩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认了不少字,待他们上了小学一年级,学校就要求家长买注音版的课外书,小孩已经能翻着看懂里面的故事了。回想起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没读过幼儿园,在小学阶段,除了教科书,学校就没有下发参考书了。不过,那时盛行小人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人书,所以小孩与书为伴的最初阶段也不算迟。不识字的小孩可以翻看小人书图片猜测里面的故事,更多的是大人一边翻着小人书一边给小孩讲。懵懵懂懂的小孩们从小就知道了认字的重要性,一切的故事就在那些神奇的汉字之中。教科书中语文书为小学生所喜爱,因为里面有故事,它总是早早地被小孩翻看了一遍。小人书是最大家最喜爱的课外书,它们的价格在一毛钱到两毛钱之间,最便宜的是那种袖珍版的口袋书,才几分钱。那时候的小人书五花八门,每一本都很吸引人。最吸引人的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小人书,全套有六十本,不过没有谁会那么豪气掷钱一整套地把它买下来,书店里也是零星几集几集地卖。
小人书都是互相借阅的。以我来说,我手头上有十几本《三国演义》,其余的堂兄弟们或同学们有一些,我就向他们借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杨家将》《兴唐传》《岳飞传》《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镜花缘》《聊斋志异》等的小人书我都有,但都不全,有的还是不同版本的,比如《西游记》,它的版本最多。我总共买过200多本小人书,其间丢失了几十本,剩下不到200本。丢失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亲朋好友、同学之间借来借去弄丢了。其二,在我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小人书以后,我也学我的伙伴,在门楼前的空地上摆起了租书摊。租书看的有大人,也有小孩。不识字的小孩看得快,一分钱两本。大人识字,看得慢,所以一分钱一本。在收摊的时候,一清点小人书的数量,总会缺少一两本。我就回忆着猜测是给谁借了,然而又不能确定。有的是大人忘记了,隔几天见到我会将书归还,有的就永远丢失了。书是宝贝,丢书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所以去摆了几次书摊后我就不摆了,我还在小人书上留下了我平生所做的第一首诗:借书有还,再借不难。借书不还,再借万难。
我看的第一本故事书应该是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知从哪里借来了一本书,印象中书名有陈十四娘这几个字,上网查到确定是《陈十四奇传》,是198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神话小说,共有206页。海丰县城东门头有新华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小人书在玻璃柜台下面,大本的故事书在柜台后面的书架里,只能看到书名,要买的时候才可以让售货员取下来,非常不方便。新书都比较贵,一本等于好几本小人书的钱,所以我只能远远看看书名了。但新华书店有时候会在门口摆个摊子出来,一些旧书被打折出卖,这时我就会去翻翻,捡便宜买上几本。海丰县城的大街、海银路、红城路还有几家小型书店,老邮电局门前有个报刊亭,都是我经常去的场所。逛书店、报刊亭的习惯被我保持了很多年,此后我到广州读书,参加工作后每逢出差,看到书店、看到报刊亭心中总会有一种亲切感,总会走过去看看有什么书可以买。
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在海丰县图书馆办了阅览证,解决了看故事书难的问题。海丰县图书馆在东门头红场旁边,图书馆的二楼一边是图书室,另一边是阅览室,空间宽敞明亮,在图书室可以看到红场的景色,是读书的好去处。阅览室有各种各样的杂志,不用办阅览证都可以看,但不能借走。图书室有好几十个书架,满满都是书。图书室的柜台是十几个木盒子,盒子里是登记书的卡片,通过卡片可以找到你想看的书。我借的书记得有《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昆虫记》等,还有一些科幻或探险的故事书。借了书,我会往阅览室那边找杂志看。我最喜欢看《奥秘》,此外还有《少年科学画报》《连环画报》等。办阅览证要收几块钱的押金,里面有内页,用于登记借阅书名、日期,大约可以看一百本书。此外,我父亲订了《大众电影》《山海经》等杂志,还给我订了《少年文艺》。我的邻居们也有订阅《故事会》《知音》《巨人》《花城》等杂志。在老家的榕树下、小巷里,茶余饭后,人们看书读书,小孩听大人讲故事,洋溢着浓浓的书香。
上了中学,学校里有图书馆,藏书也不少。中学时代看书以老师的推荐书单为主,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封神榜》等。近代的书主要是看鲁迅文集,莫泊桑、马克.吐温等作家的短篇小说,也看过《子夜》《骆驼祥子》《城南旧事》等几部小说。上了大学,则是看了不少的外国名著,尤其是法国文学作品,比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此外,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也全看了。记得那时美国小说《飘》风行一时,图书馆借不到,我还赶时髦去买了一本。有同学看英文原著,我也试着看了一些片段。武侠小说也看过几部,包括《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萍踪侠影》《鹿鼎记》。其中,《七剑下天山》是最早看的,小学五年级时开始看它在《羊城晚报》的连载,并把它剪下来拼成了一本书。由此,我也养成了剪报的习惯。刚开始参加工作那些年,我会把本行业的一些好的文章、有用的资料剪下来。单位有个负责收发报纸的老同志,她在收报纸的时候总会提醒我是否要剪报。前些年看到她,她还记得我剪报纸的事。
工作期间,因为工作的驱动,看得更多的是关于业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小说就只看了《平凡的世界》《京华烟云》《源氏物语》《三体》等不多的几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人过了中年,“四十四,眼生刺”,看花时间较长的书籍就开始吃力。本人近视,而年纪渐大老花眼加重,戴着眼镜看书不得不将书放老远,看久了手不舒服,脱下眼镜又不得不将书拿近,看久了眼晴不舒服。所以现在看书,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一两个钟,并不急着要把书看完,倒也惬意。除了工作上要看的书籍之外,我现在看书基本上是以散文为主,诸如中外散文名篇、名家散文合集、游记、文化大散文等类型的书我就买了不少。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容斋随笔》《随园诗话》等经典书籍也是百看不厌。以前比较喜欢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刺激、情感丰富的小说,心情也为之所牵,欲罢不能,终于“炼成”了近视眼。如今看书,则更像是品一杯好茶,或甘或苦,或浓或淡。书香如茶香,以书为伴,品岁月绵长,时光静好。
文字:姚宇彬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