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清明
春天一来,一切事物都变得气象万千。萌动的心也草长莺飞般,被一派澄明爬进心田,悄悄地润泽着心境。平野和山峦自不必说,那可是春浓踏青时最富情怀的地方,也是最能感怀清明物事的特别场所。每当感觉到春讯开始释放她醉人的魅力时,就会有一种与挂怀有关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在心头奔涌着。也许,是源于对未来日子的不敢辜负吧,最触动心弦的,莫过于对烟雨清明的某种感怀。曾经读过孟浩然的那首《清明即事》,诗中有句“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可以领会得到,当时,诗人虽然远在京城,正为自己的前途应试,在清明怀念的日子里,依然能够感觉到清明时节,人世间体现出来的正常愁思。我们这些生活在春意盎然的水墨江山之外的普通人,面对薄雾弥漫下的江南烟雨,又怎么摒弃得了情景带来的铺垫和思想感触呢?春天,人们各有各的天涯,各有远在城市之外心心念念的故乡。大自然里的河流、山川、田野,皆已绿意萌生,春色百般妩媚了。这个时候,值得讴歌的已不止于生活中那些蓬勃向上的生命,还有那些已经归于尘土、需要缅怀的先祖魂灵。传统的清明,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永生,迎来世人心灵虔诚的叩问。这种浓烈温暖的情怀,与高岗上的那些已经逐渐模糊远久的墓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既是来源于思念带来的刺激,溢满于内心深处,也让清明变成了传承情感的一个寄托。
从个人情感上讲,但凡关乎念怀或祭拜的传统活动,我都将之与“清明”互相地关联着,总觉着它是永续的传承。在这种场合,“清明”一词,不仅代表着二十四节气里的名词,它涵盖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从带着宗教色彩的踏青缅怀活动开始,直到日历上标注的清明这段日子。除了节气名词赋予它的特定性作用,“清明”还释放了其宽广的动词含义。每当清明时节,当一个游子风尘仆仆,从他乡回到故土,有人问起个中缘由,也许,会是这样的回答:清明。这里的“清明”,哀思的波澜起伏于内心,有莫名的伤感,表达了那种慎终追远的缅怀。当然,不管是名词还是动词的释义,它所表达的,都是对先辈寄予感恩的传统祭拜。一颗赤子之心,一柱清香,一捧黄土......以千秋之心寄托内心的清明。
也许,它本来就是历史的血脉,流淌的就是不断的传承。我们将它理解为:它是属于道德和信仰文化共有的精神产物。宏观了说,帮助人们铭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狭义了说,它提醒着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来自哪里,因为那条血脉的根系,是维系亲情和文明无法丢弃的证据。
人们说:一花一世界,一春一清明。每年到了四野竞绿、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都会沿着时光走过的足迹,去寻找那些应该属于永恒的东西。翻开一本旧族谱,走过一条藤蔓缠绕的幽径,凝眸一座年久的墓冢,还有那些被四季风雨抚摸了一年又一年的名字。
更新的草木总想遮住发白的往事,以此来模糊心中念想。而我们总在借着踏青寻找的脚步,轻轻地呼唤黄土下无争的魂灵,以便让缅怀的温度足以延续到来年,也许,只有这样的清明,才更能清晰某些与故人有关的往事。
一座座高高矗立的纪念碑,像是迎风轻吟。碑上的一个个名字,除了昂首立正去接受历史风雨的检阅,或者再也没有比之更美的姿势了。每次站在碑前,都会觉得风吹松柏就是严肃的口号,喊出来的“鞠躬”动情凄美,却一声比一声嘶哑。从山上回到村子以后,通常还有一个象征血脉宗族的聚餐。它很自然地串掇起血浓于水的宗族亲情,浓缩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清明情怀。乡音亲切、温馨,也让情感的温度更接近春天。每年寻根问祖的踏青,对于归家的游子来说,仿如再次亲吻故土的一草一木,心中留下的那一抹乡愁,注定是漂泊远方的最好陪伴。清明,有春天和融的自然脉络;清明,也有远古文化繁衍后的升华。清明,我想说的也是“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的烟雨清明......
文字:彭武法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