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园
踏进了秋末初冬的门槛,即便是北风轻轻一吹,那些田野上生长着的很多绿色植物,就像被日子无情驱赶似的,无奈地放弃了继续繁盛下去的信念而逐渐枯萎。这个时候,能够在原野上傲然的生机,就显得特别的令人惊叹。而这些感人的元素,很多就是来自于埋伏在小菜园里,一垄垄高低不一、品种不同的绿色蔬菜。我们地处汕尾沿海地带,气候上除了小概率的冰冻天气,基本上可以用气候宜人来形容。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对于野外蔬果类产品的种植,可以说是上天的特别眷顾。由于远离了灾难性的天气蹂躏,在乡村周围的房前屋后,入眼的冬天景色,少不了的依然是那一片挨着一片的绿色。在农村老家居住的每一户人家,基本上都拥有属于自己家的一畦小菜园。就算那些迁居到镇上的居民,因为离老家近,通常都会合理利用空闲时间,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保持某些耕作习惯,而菜园,更是一方必不可少的劳作小天地。
乡亲们的小小菜园,由田塍分割成各自的天地,种植蔬菜的目的大多是自供自给。园子的面积虽然不大,却是乡亲们日常耕作的重要场所。这些菜园有个最明显的特点,也算是家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吧,汩汩流淌的河水绕村而过,弯弯绕绕的水利沟渠,对耕地基本上达到了覆盖。小菜园离家近、靠近水源,这样的选择更加方便浇淋。冬天雨水少,天气干燥,如果想要菜园里长出鲜嫩绿油的蔬菜,辛勤浇水是关键工作,在水分充足的前提下,种出来的蔬菜看起来外观鲜嫩水灵,烹饪后的口感也会更加的清脆爽口。
每年的冬季,不管是阳光普照的晴天,或者是阴郁的晦涩天气,只要到了傍晚时分,各家的小菜园地里,就会陆陆续续出现挑着水桶的乡亲,他(她)们专注着浇水施肥的画面,无疑是乡村田园的一道古老的山乡风景,诠释着朴实与勤劳,以普通和平凡描绘着乡村祥和的人居画卷,也为寒风凌厉的冬天,带来了一抹心灵温馨的慰藉。也许,是为了保证蔬菜对每个家庭的时令供应,或者,也应了那句老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每户人家的小菜园,可谓“五脏俱全”,各种各样的蔬菜争相竞绿。常见的有芥蓝,一丛丛宽大的蓝色叶子,粗壮的茎身泛着水嫩和生机;包心白菜,看起来是胖墩墩的柱体,里面的嫩白,好像有意无意地泄漏着她向往自由的那颗内心;一畦畦长势旺盛的葱、蒜、韭菜和芹菜等,好像都怕落后于对方,努力地蓬勃生长为餐桌上烹饪的最佳搭配,是它们互相之间相约的奔赴;还有那窝心菜、萝卜、芥菜、天心青等等蔬菜,都在不起眼的角落,吹起固守在冬天生命延续的号角,以一片绿的盎然迎接大地上的春江水暖和桃红柳绿。
所见的蔬菜当中整个外观最为硕大的,要数传统中用来制作腌制菜,也就是咸菜的前身,我们客家话称之为“大菜”。它属于蔬菜中的“大哥大”,管理得好的话,菜身能达到齐腰的高度,菜茎直径比鹅蛋还大。散开的叶子伸展着,松散中互相挨挤,那种绿色映衬下的茁壮,特别令人赞叹。这种蔬菜大约在农历的十一月才是最佳收获季节。收成时,将整个菜身砍倒,稍微晾干,搬回家中,然后慢慢地将菜身分类处理,比如大菜主躯干切段熬汤或去皮晒干腌制,菜芯整个或者切成菜片晒干等,老绿的整片菜叶身,就是腌制咸菜的主要部分,也为萧索的冬天擎起了一片令人感动的色彩。
无论是今天住在镇上,还是以前住在乡下老家,除了视觉上对冬天菜园呈现出来的生机深有感触之外,还有一个弥足珍贵、属于思想上的东西,那就是它曾经体现的乡邻之间的乡情。真诚、融合相处,谁也不会吝啬菜园里的任何一种蔬菜,只有发自内心大方的馈赠。那时,因为我和姐妹都还小,父亲又在单位上班,小菜园基本上是母亲一个人在抽空侍弄打理,所以园里的蔬菜就难以达到自供自给,惭愧之余,平时还真的多亏了乡邻们的蔬菜“支援”。也许,是当时所受帮助的影响吧,现在只要看见了冬天的那些小菜园,就会莫名其妙地想起乡邻之间的那种慷慨之情,想起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应该永远发扬的可贵传承。我喜欢冬天的菜园,那种萧索中令人赞叹的一丛丛、一片片绿色,虽然低矮得让人忽略,却总能与希望互相映衬,散发出难以割舍的自然与乡土的味道,在不知不觉地提醒着自己: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脚步跨过冬天,然后携手春天,拥抱前面的万紫千红......
文字:彭武法图片:网络编辑:黄晓萍审核:马泽松来源:善美东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