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垂涎欲滴的海丰“公平大粒参”
记得年少时,冬至过后我便盼望着过年,春节时除了放鞭炮和其它玩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各种美味佳肴了。家里人平时省吃俭用,等到过年,我们才有大快朵颐的机会,而家乡公平镇大粒参的味道,至今萦绕在脑海里,于70后的我来说,竟成了用言语无法形容的温馨!
上世纪80年代公平圩
公平是一座古老的圩镇,贯通南北,昔日拥有布街、鱼街、柴街……大山里的山货,和南面大海的鱼产品在这里交汇,山珍和海味的对接,在洪亮的买卖声中唤醒了这片土地。每逢墟日,熙熙攘攘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操着各种方言,有客家话、学老话、白话……做完了买卖,在街边吃午饭时,每个人的嘴里咀嚼着大粒参,那津津有味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许多年前,我曾听人说过大粒参源于浙江名菜红烧狮子头,带着疑惑,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它的外形有点像,但里面的用料却千差万别,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公平镇大粒参用猪肉里最好的前栏肉切粒备用,用上等虾米、花菇、鱿鱼干、泡水后再用刀切成粒状,加入生抽、蚝油、大地鱼粉(铁脯粉)、调味,地瓜粉兑水成稀液,将盆子内的各种原料用手搓成球状,然后热锅起油,小火慢炸,直到金黄酥脆,再取一砂锅、加葱花、煸香后加入生抽与水,炸好的大粒参放入砂锅,还要小火慢焗15分钟成菜。没有亲自做过大粒参的人,永远无法知道个中的精工细作。
我探究大粒参的由来并非一时兴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尝到亲人做的大粒参,我幼小的心灵早已跟它融合在一起。一方美食自然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状如小圆球的大粒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的出生地在公平,每年岁末,常常见到邻里间制作大粒参的场景。灶旁前,孩子围着大人转,等待着出炉的大粒参。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灶膛里的火烧的正旺,鼎里冒出了一团团雾气,随着它灵动的气味,在屋子里渐渐散开。多少年过去了,这阵诱人的香味,早已飘入了我的心里,融进了我的血液!
大粒参不但美味可口,而且耐存放。公平人是聪明的,大粒参里面放进“铁脯粉”,这是一种扁平的大地鱼,没多少肉,浑身都是碎骨,古代公平人却把大地鱼开片后放火上烤,烤干后再捣成粉末,然后再混合在大粒参里面,一种特有的海鱼香味就渗入到大粒参里面了。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这就是大粒参里面的灵魂!有了它,大粒参才充满了灵动的气味,吃起来满口余香,让人欲罢不能。这简直就是舌上的味蕾!
犹记得每年的农历二十后,那是全家最忙的时候,兄弟姐妹们全员出动,备各种年货。母亲更是忙碌,在她的带领下,制作大粒参的重头戏开始了。年少的我挺喜欢玩,也乐意帮忙。我试着将各种食料弄成一团圆球状,再轻轻地放进低温的油锅里慢慢地炸,直到颜色渐渐变成了金黄。
除夕到了,我早早洗好了澡,穿上了新衣裳。静静而又兴奋地等待一场精心筹备的团圆餐。
大粒参作为主角当然放在砂锅里,看着慢慢地沸腾着,空气中飘着美妙的香味的大粒参,我早已垂涎欲滴。我有些迫不及待了,但以前家教很严格,只有老人动筷子后才可以吃。我的第一下当然是夹大粒参了,不料大粒参又大又滑,夹了几下,都没夹稳,后来父亲帮我夹到碗里,一口咬下去,松软中又带着酥甜,满口飘香。或许,大粒混合了各种味道,无论送饭还是喝酒,都无比适合,简直是老少咸宜。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我心里有了更深切的体味。
几十年过去了,父母都已经去世了,我也离开公平好多年了。每当过年舞虎狮的锣鼓声响起,年的味道就扑鼻而来。时至今日,公平的大粒参依旧火爆,市场上的排队购买大粒参传统风俗还在延续,远在他乡的海丰人,在网上依然可以买到来自家乡的年味。
公平镇航拍图
然而,我每年都喜欢亲自做大粒参。看着孩子们跟我一起做大粒参,我感慨岁月的流逝,这一切变成了一种思念,从前的生活片段总在我的脑海萦绕。我又想起了和爸妈姐妹兄弟一起,在那个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饭桌,在夹杂着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有说有笑的情景。这时,孩子们问我:“什么叫过年?”我沉吟片刻,笑着说:“过年就像我手里的大粒参一样,圆圆满满,这就是所有中国人的年!”
来源:善美东岸文字:邓新宇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