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口艳阳高照
走近“田寮渡口”遗址,阳光正洒在广袤的的稻园上。荡漾的河面,泛起金光点点,犹如晶莹的星星,照亮青山朵朵。触目渡口残旧的台阶,那斑驳的伤痕隐约诉说着一段旧事。岁月悠悠,风过无痕,看丽江大桥横跨南北,在遥望中,高楼大厦挡不住人们穿越历史的目光。“田寮渡口”位于位于海丰县附城镇鹿境新山村(现吕厝田寮自然村)。田寮早时的村名叫“四方乡”。乍听到这个名字时,让我想起《走四方》这首歌,“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歌词豪情万丈,唱出了当代人寻梦之路的心情。此情此景,让我想起百年前,海陆丰农民运动时,一批批革命志士,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何尝不是走在茫茫的荒野上,四方闯荡?昔日,这里四面环水,为一孤岛,人们出入需要摆渡。在鹿境各渡口中,地处丽江畔的“田寮渡”,来往人员较少,十分隐秘。1922年7月29日,“六人农会”在彭湃同志的领导下成立。从此,海陆丰农民运动浩浩荡荡。那年,蔡素屏偕同彭湃一起回娘家鹿境,路过“田寮渡”时,向群众宣传农会的好处。吕华家毗邻渡口,在彭湃的影响下,吕华等一家对农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参加了农民运动。吕全的妻子林招更是热心人,她也不断成长,成为村里秘密的联络员。
1923年,彭湃在海丰总农会、惠州农民联合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东省农会。由于农会队伍不断壮大,很快面临着缺医少药等问题。彭湃看到鹿境与赤山约一水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既有群众基础,又易守难攻,便委派吕楚雄(时任省农会卫生部长)、吴光荣等人着手在鹿境开拓秘密的交通线。不久,四方乡成为了一处据点。吴光荣、吕君弄(吴光荣的姐夫)等人利用在鹿境乡开设的恒济堂、商店作为掩护,选择鹿境各渡口设立贸易公司仓库,作为物资的转运点、情报站。从此,一批批稀缺药品,从香港运输到四方乡等渡口卸货,送往农民医药房、海丰平民医院等地,惠泽广大百姓。1927年,海陆丰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吕育章等革命先烈曾经率领农民自卫军,搭船摇过田寮溪,星夜奔赴战场。说起革命低潮时期,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以前他们常听长辈说,许多革命人士到这里活动,暗语称为“四方乡”。在村民的帮助下,许多革命者在渡口撤退,一次次化险为夷。当年,柯麟在香港开设“南华药房”,吕君碧负责经营药房,他们怀着一股革命热情,从香港、澳门及东南亚采购药品、枪弹、盐粮等军需物资,运输到鹿境各渡口,想方设法支援革命。忠厚的四方乡人,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他们长期住在丽江畔,熟悉水性。在吕柱汉、吕君弄、吴光荣等人的组织下,许多群众义无反顾加入船工的队伍,在该渡口把一批批物资装载进驳船,运往朝面山、埔仔峒、激石溪等根据地,部分药品和海盐,还运往江西苏区。时任福建省委委员、宣传部长的李国珍看到源源不断的军需物资,也称赞这支民运队伍是一面了不起的旗帜。
东纵北撤后,盘踞在海陆丰的国民党反动派,成立两县“清乡”委员会,实行法西斯统治,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恢复武装斗争。1947年1月,蓝训材组织建立了海陆丰人民自卫队。此后,蓝训材带领短枪队员,在海丰各处联络和动员北撤时留下的战士归队,动员青年农民参加自卫队。期间,蓝训材一行经常在四方乡活动。由于林招家靠近渡口,在她的带领下,她的后辈吕木孙等人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林招直到解放后才逝世,据她生前介绍,陈平曾经住在她家,有时村民还把捕到的鲜鱼,拿给队员们加菜,补补身子,大家对这里的群众常怀感念。
1948年春夏间,江国新领导的天雷队,获知驻海城的部分国民党士兵到鹿境一带骚扰群众,带领短枪队在半路上截击敌人。那天,天雷队到达田寮溪边矮山埋伏,不久,果然一队(12名)国民党兵歪头歪脑,流里流气,枪挑肩挎着鸡鸭,从田寮溪村出来,旁若无人,至伏击点不远处,队长江国新一声令下,全体出击,敌人掉头往回跑,天雷队追击至田寮溪村前,击毙敌人3名、俘虏9名,缴获长短枪12支,消息传开后,敌人闻风丧胆,大家称天雷队是“天兵神将”。
移步见旧址,触目皆历史。在枪林弹雨的年代,“四方乡”老渡口留下了先烈们厚重的印迹,赢得了“红色渡口”的美誉,它激发着人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来源:善美东岸文字:吕海平图片:吕海平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