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鸣
前几天,晚膳后,散步路过南湖畔,“呱呱……”,阵阵蛙鸣传来。循声望去,湖堤下几个排水洞,有青蛙栖居。恍然明白,夏至已过,近期雨水多,又恰逢水稻成熟期,是蛙鸣的季节。
触景生情,忆起童年时代在乡下,彼时庄稼收割场热火朝天;池塘里蛙鸣不已,潮水般由远及近袭来,振动耳鼓,又似退潮减弱,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在乡下还是城里,嘹亮的蛙鸣,都是坚实生命的佐证。我常常怀念小时候那些蛙声遍野的日子。
当时,课余生活单调,我常跑到池塘附近溜达,还能看青蛙,听蛙鸣,除了蛙鸣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譬如蟋蟀、金铃子、蟪蛄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当它们从我们的眼前一晃而过,我仿佛发现它们向人群展示了一个世界的移动。当然,它们的鸣叫也十分迷人,此起彼伏,从这朵到那朵花,如同一场微型的小合唱。但,最喜欢的还是那蛙鸣。
当我还没走池塘边时,就能听到它们微微的吟唱。站在池塘边上,富有节奏感的鸣声宛如一曲曲乡音,特别是夏日大雨过后,是青蛙们最兴奋的时刻,它们常常不谋而合地爬上岸或到荷叶上来召开个大自然的演唱会,有领唱、有合唱、有和弦,并且有非常强的节奏感,也像是在为勤劳的农民唱赞歌。声音是那样洪亮,那样优美,回荡在天地之间。鸣叫声还持续到晚上,传得很远,伴人入梦乡。
若干年后,当我每次听到蛙鸣如沐浴着浓浓的乡风,似乎找到了自己归家的感觉。夏日的早晨,当缕缕阳光射到池塘面上,泛起了晶光闪闪,蛙鸣此起彼落;一群群青蛙像是在合唱,鼓涨着气囊,一蹦一跳。当你的步子只稍一近了池塘,那些蛙便骤然立马鼓定腮帮,停歇了下来,“呱……呱……”鸣叫节奏变慢了,声响变弱;转身离开时,它们就大胆活跃起来了,“呱呱呱……”继续着大合唱。丝毫感觉不出有散乱之感,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其实,它们的声音是湿润的,透着泥土温暖的潮意。因为伴随着蛙鸣的传播,庄稼的丰收在望。田园蛙鸣预示着风调雨顺,物华年丰。南宋诗人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范成大“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四时田园杂兴》,皆描绘出田园蛙鸣报丰收的和谐美。
在夏雨天,大多数蛙会蛰居在自己的窠穴中,躯体庞大的蛙还在鸣叫,它们的声音会变得短促有力,是天然的美声独唱,在荷叶上、洞穴里、岸堤下,能看到它们孤单的身影。这种独唱在寂寥原野下,显得特别深沉而惹人注意。每个撑伞独行的人,听到蛙鸣,会感到一种深沉的力量。仿佛我们的生活在这里可以得到启示,在此,不禁想起少年毛泽东笔下“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诗句,就是对青蛙豪气冲天的叫声形象而贴切的赞誉,以静待动,蕴含着惊人的爆发力。想想,有时,普通人干事创业都付出一番努力,并有一段蛰伏期甚至是暗淡时光,时机一到,才能厚积薄发,成就自己的天地。如今,青山绿水常伴我们,蛙鸣声又回到人们的耳畔,欢蹦的青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人与自然和谐了,才处处又能见闻水清蛙鸣的景象。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摄一档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该片讲述中国乡土故事,仿佛在阅读一篇篇乡土文化散文。看着看着,好像有什么拨动心里的一根弦,于我而言,还有隐隐约约的蛙鸣。的确,乡愁在中国人的心里,就像倦怠的云朵,卷起雪域高原一样的雪片,还少不了田间野外的稻香蛙鸣。
来源:善美东岸文字:马泽松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