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洞木偶戏印象
汕尾市地处沿海,从地域上讲,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已经包罗了中原、闽南和海洋等特征。深厚多元的文化,造就了浓郁的潮汕人文和淳朴的客家风情。长期的劳动生活,形成和秉持的文化色彩,更是因为各有千秋而异彩纷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民间艺术大有百花齐放之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汕尾的一道靓丽光环,非遗项目之多,排全国的前列,包含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这些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和夯实了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客家木偶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贴近生活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客家方言叫“柴头戏”、“抽柴头”,文字上也称作“傀儡戏”。接触木偶戏已久,只是无法融入其古老的艺术场景。儿时跟着大人去观看,纯粹就是贪图人多热闹罢了。后来,出于对民间艺术的好奇,对悠久的木偶戏才慢慢萌生出一份喜爱。经朋友引荐,有缘走访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木偶剧团的负责人彭武南先生。
得知我是奔着木偶戏而来,那种对职业艺术的坚守情怀溢于言表,顺着木偶戏的话题,他娓娓而谈......史料记载,螺洞木偶戏始于清咸丰年间,由先辈彭树清从福建上坑引入。至彭武南先生这一代,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他与妻子的缘份也是源于对木偶戏的那份热爱。当年,从学习提线木偶到上台表演,持续的学习时间大概有两年多,就尝试着与受到出演邀请的前辈到各地登台表演,从本公社各村蔓延到原陆丰县的新田、河口、大安公社所辖的部分大队乡村,后来又发展到相邻的普宁、揭西等县,可惜的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商业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便有时只出演一个晚上的节目,路程远,道具多,运输也不方便,当时的道具运输基本上靠单车或者拖拉机。可是为了剧团成员的生活保障,也照样前往,寄希望于延续的出演机会。
受到螺洞木偶剧团活跃期的影响,中断多年的相邻中和大队木偶剧团也进行了重组,彭寿南夫妇就是后来参加剧团再次培训的中和木偶剧团的主要成员。中和与螺洞的木偶剧团在后来的技能提升时,皆融入了新的元素。并专门从梅州五华那边,聘请更专业的师傅进行严格的把关培训。到了八十年代末,一方面是商演机会减少;另一方面,受到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剧团人员在生活的窘境中,被迫放弃对艺术的坚持,剧团也选择了暂时解散,螺洞大队的木偶剧团也不例外。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重整旗鼓,剧团演出足迹遍及多个市县乡村,深得观众喜爱。为庙会、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润色添彩。螺洞、中和的木偶,皆属于软布木偶,分头部、上身和下部。手的前臂至手掌部、小腿至脚掌部是一个整体,各手指与手腕部都有控线机关,控制所需要的抓握,适用于所有木偶,前臂与上臂,小腿与大腿的活动依赖软布连接。木偶的头脖、脸统称为头,是一人一脸,基本不雷同,里面有提线机关,能控制眼、口、鼻的表情,木偶头按照剧本的人物多少而定,分别装在每个节目箱里,为了运输方便,道具箱多用轻巧竹笼,尽量减少运输重量。
两次的走访中,螺洞村的彭武南先生和中和村的彭寿南先生所言大同小异:木偶高度大约七十至八十厘米。木偶的头部形象,基本上是按“生、旦、丑、公、婆、净”的角色分类,角色又分小、中、老。木偶头的数量,哪怕是小规模的村演木偶戏,也达到几十个。木偶上部身架也不下二三十个,身骨架是由细薄竹篾编织而成,大小略有区别。木偶头的替换,就是一个人物的替换。木偶头的制作材料一般选择樟树或其他质量轻的木材,有利于提线员的提线活动。木偶戏与其他戏剧表演一样,分前台和后台。后台负责弦、箫、鼓、锣等乐器的配合,娴熟的乐器,委婉悠扬的曲调,对戏剧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专人负责灯光,包括幻灯和字幕。
前棚台面板上的是木偶提线员,依靠平时勤奋的练习,熟悉每一个提线步骤,从而掌控戏中人物的立、坐、跪、躺、举手和投足等肢体动作,与人物语言、吟唱相辅呈现,演绎不同人物在剧情中的喜怒哀乐。每一句清晰圆润的唱词,恰到好处的动作变化,都关系到木偶戏表演的整体效果。后台演出人员因为地方狭窄、人员少,所以要求演员具备一人多腔的唱法,提线中兼顾唱词,饰演多重人物。灵活的人物,泾渭分明的说唱,渲染气氛的乐器演奏,哪怕缺其一就会影响到整场戏的艺术呈现。每一场戏,皆由五个人以上组成的后台乐队和五个前台提线说唱人员的默契合作,节目才能完整。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对艺术追求一针见血的评说。
以前,大多数木偶戏都是古装汉腔,最常演的代表戏有:薛仁贵、水浸金山寺、白蛇传、薛丁山招亲、樊梨花征西、穆桂英挂帅等脍炙人口的客家戏,不过汉腔由于唱法上要求比较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年轻人大都不感兴趣,汉腔木偶戏已经接近沦陷,传承拯救迫在眉睫。近些年来,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吧,木偶剧团的当家骨干本着发扬与传承的双重愿望,尝试着对木偶戏注入了新的现代元素,用木偶配以客家话和普通话演绎现代剧,诸如《富贵逼亲》、《老婆》、《夫妻重相会》等带有敦睦教育意义的新戏。用全新的面貌进行下乡公演和商演,掀起文化下乡的热潮,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这也正是螺洞、中和木偶联手合作的原因,演出人员的青黄不接是最关键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做其他工作,也不愿意从事这种需要不断学习,却前景渺茫的职业。
经过木偶人的团结坚持,在政府部门的挖掘引领之下,2015年11月,陆河县水唇螺洞木偶,终于入选第六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成为独具客家特色的省级民间艺术瑰宝。也是对传承者在枯燥职业中默默坚持的肯定和激励。说起与木偶结缘的往事,彭武南先生一脸喜色。还特别提到了2019年,那是令螺洞木偶剧团特别自豪、欣慰的一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同志一行到水唇镇螺洞调研。
螺洞木偶团在简单的木偶基地,借着非遗的历史文化,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当地木偶戏剧,并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表扬肯定,领导们还亲切地与木偶剧组人员握手慰问,寄予传承发扬的诸多鼓励,言词温馨,抚慰着木偶人对传统文化那颗炙热之心。也许,是对木偶的那份爱好和执着的坚持,节目表演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陪伴着所有木偶人在枯燥中不断传承,丰富着民间的传统文化......
来源:善美东岸,文:彭武法,图: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