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3-2-27 18:03:47

郑名先与龙津渔唱

《龙津渔唱》郑名先石织桥津砥柱流,神龙恍惚卧江洲。三更夜静渔歌闹,尽是芦花声里秋。
郑名先,潮州普宁县(今揭阳市普宁市)人,岁贡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海丰县训导。余不详。“龙津渔唱”为海丰八景之一。龙津河位于海城的东部,乃海丰母亲河。
海丰地势由于北高南低,河流均由北向南流注入海,海城东部的龙津河,发源于银瓶山,流至小金笼山(鹿境)合赤岸河大小液河之水汇为三江。龙津河过去水清且深,鱼多虾众,因而渔船穿梭网捕,时可闻渔唱水歌,尤其是在傍晚的时候,很多渔民都喜欢在龙津河上边打渔边唱歌,以表达自已丰收的喜悦心情,再加上两岸有很多附和的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很美丽的图画,故曰“龙津渔唱”又称“龙津晚唱”。龙津河上有一龙津石桥,始建于明代天顺七年(1463年),全长80米,它不仅为龙津河增色添彩,还为赏听渔歌和观览水景者添置了好去处。
很多的海丰文人,对龙津河和河上的美景,倾注了诗情画意,赋予诗歌以记之。在运输并不发达、运输渠道相对单一的古代,河不仅为一个城市增色,更是内陆城市必不可缺少的载体。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恩贡,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比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拔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岁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副贡,乡试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优贡,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级是国子监,省级是府学,县级是县学。儒学训导就是辅助教授、学正、学谕教诲生员。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读诗追史,思绪万千,遂成一绝:题名金榜是他人,花烛同房在比邻。巧遇故知原债主,醉醒不觉已清晨。





来源:善美东岸,文:王万然,图: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名先与龙津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