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晨孚与海丰白字戏
《题戏旦诗》洪晨孚
昨夜笙歌佩玉楼,男人妆出女人头。容易少年容易老,几多欢喜几多愁。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劝君早抱生活计,莫将江湖浪荡游。
洪晨孚(约1674—1745年),字愚三,号存斋。《汕尾古今诗词选》说是海丰县杨安都赤石墟元新寨(今赤石镇新城村)人,钦点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而《海陆丰历代进士举人贡生录》则说是“杨安都(今海丰县小漠)人”,第三甲第163名进士出身。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乡试,与其兄晨绂同科考上举人,洪晨孚名列榜首,为清代海丰县三名解元之一。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进士。官任翰林院检讨(官秩从七品),掌撰述记载,三朝国史纂修之职,后改授户部清吏司主事,分理各省户口、钱粮等事。
洪晨孚之父洪首辟、兄洪晨绂都是举人,洪家不但两代三举人,而且儿子与“天子同庚”,老子两赴“鹿鸣宴”,这是何等的荣誉,在广东乃至全国也都是极为少见的。洪家原居赤石墟新城寨前,后迁居归善县黄埠(今属于惠东县)。两地今仍存有遗址。洪家曾在小漠开拓墟市,称“洪官墟”,后人改称“旺官墟”。清《归善县志》把洪晨绂、洪晨孚归入归善(今惠州市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而洪晨孚于雍正壬子题写海丰五龙寺石刻楹联中,落款为“邑人洪晨孚题”。
白字戏,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海丰白字戏,潮人为区别潮州白字(后称潮剧)而称之为“南下白字”。分生、旦、丑、净、公、婆、贴7个行当,以演文戏见长,亦从正字戏中吸收部分提纲武戏,一般凑在上半夜演出(讲官话,演正字),至下半夜才做文戏(讲方言,唱白字),俗称“半夜反”。音乐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温柔细腻。
白字戏共有剧目1000多个,其中传统剧目200多个,常演的大多为传奇故事,全连戏(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有固定的脸谱、服饰、道具、曲牌等。音乐属曲牌连缀体,唱曲衬词多用“啊衣嗳”。分小锣戏、大锣戏两大类,小锣戏又分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民歌小调戏三种。小锣戏唱腔活泼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大锣戏音乐庄重典雅,具有高腔音乐特点。
白字戏的曲白用海丰方言,特别为当地农民所喜爱。音乐优美,具有联曲、滚唱、民歌、一唱众和的特点。剧目擅长演儿女情,表演程式严而不僵,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短打用南派武工,舞台美术简朴,便于流动。语言特点:白字戏采用地方语言,并不是把正音剧本的官话改用方言唱、念,而是把海陆丰人民的生活语言艺术化。它包括语法修辞、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口头语、谐音语、双关语、谜语的选择利用,为剧目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趣。曲体特点:白字戏采用联曲体的结构,接近宋元的“套曲”和“小令”。一段曲由几个曲牌组成,孰先孰后,都有一定的次序。特别哪个开头,哪个结尾,有一定格局。某曲调的基本情绪、句板、字数、标点、节奏、用韵,都有一定的规定。曲牌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安排曲词的起承转合,比、兴、赋,近似填词的规律,但比较自由。
2006年,“白字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读诗追史,思绪万千,遂成一绝:
人生如戏戏人生,台上棚前易共鸣。我用青春赌明日,阴晴圆缺亦真情。
来源:善美东岸,文:王万然,图:东岸杂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