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洲山探奇
据《清乾隆•海丰县志》载:燕洲山,邑西三十里,其中空洞如屋,昔年海氛,避乱者潜隐其中,可容百十人焉。描述的大概意思是明嘉靖时期倭寇和海贼作乱,附件部分居民为了逃避贼乱,隐藏在燕洲山中岩洞的故事。
燕洲,隶属于海丰县梅陇农场,和联安镇霞埔村相邻,燕洲山就在该村南边。曾经探过不少山洞,有天然的,也有人为挖掘而成的,所以自从知道燕洲山有天然岩洞,就一直放在了心里,总想着有一天去探个究竟。然而多次经过燕洲山,惜乎来去匆匆,擦肩而过,像是欠下悠久的历史文物一笔债似的。
近日,总盼来了机会,约上三五知己兴致勃勃地去看看。
燕洲山,说是山,其实,不过是一个海拔不过二三十米的小山丘而已,形状像一把倒扣的汤勺,山势从北向南渐渐隆起。车子停燕洲村委会右侧的华光大帝庙前,便沿着台阶向庙子走去。说实在的,我知道岩洞在山中,却不知道具体的位置。但根据燕洲山南部高高隆起又怪石嶙峋、山壁如削的形状,我判断那个岩洞应该就在这座庙的周围。
在华光大帝庙里转一圈,走出来,沿石阶往右而上,在半山处有一座依陡峭山壁而建的地藏庙,庙地顶端有洞沿突出,大家以为这个地方就是县志中记载的燕洲洞了,只是不知为何要在此处修建一座地藏庙。此时此景,大家联想翩翩,是不是这里面发生了一些神秘的事情,后来当地人便建造了这样一座庙来“镇邪”?有动作矫健的同伴爬到庙顶的空隙观望,发现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洞。于是大家便又猜测道,这会不会是原来的岩洞因为坍塌了,后来这里的村民才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大家半信半疑地往华光大帝庙后的小庙走去。
大家见小庙周围没有洞穴,便不信邪地沿着陡峭的山壁一直向北搜寻,仍然无果。横下心来欲上山,但爬不及十数米便打了退堂鼓。此时的燕洲山历经连日来的秋雨滋润,山草疯长高可及腰,最怕那些隐匿其中想吃饱冬眠的冷血动物了。
下山的时候经过一口井,乍看并不出奇,凑近一看才知道这是一口有故事的井。在民间,一般的水井旁都供奉的是“水仙爷”,可这里神碑上写着“琼花姑娘井”,根据我和朋友的猜测,这口井或者是琼花姑娘挖的,或者是纪念琼花姑娘的芳魂。
没有找到洞穴心里始终是有所不甘的,幸好不远的塭田边有一位大叔,便上前询问。大叔对我们的来由甚是不解,但还是为我们指明了那洞穴的地方。穿过庙旁小巷,我们终于找到了岩洞的所在,原来它就在我们刚才的眼皮底下,真的是“骑牛找不到畜牲”。
见到洞口出现在眼前,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只见洞口处长满了灌木,如果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这里面另有乾坤。洞口显然已经坍塌了一部分,那颗以高姿态盘踞在洞口顶端山体的细叶榕,将自己的根牢牢地将右面的洞壁占据,不知道是不是导致洞口坍塌的元凶。
我们清理了洞口处的灌木和枯树桩,怀着好奇的心情进入了这片神秘的空间。整个洞穴呈漏斗状,洞口最宽处大约有两米,高约五米。洞的顶端是一条大裂缝,下雨天渗透加上洞口顶端流入的雨水为洞里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将原本的洞道铺满,同时在距离洞口大约七八米的低洼处形成了一个小水潭。
我们踩着脚下松软的泥沙,试着用石头往小潭的中央一扔,看那溅起的水花,潭水至少有一米深,便不敢再轻易往前。用手电筒往前端照明,眼光可及的尽头处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小洞向右延伸,不知道深有几何?按照海丰县志的介绍,这个岩洞至少可容纳上百人,但按照我们所处的地方来看,最多二三十人就显得拥挤了,难道里面另有乾坤?看起来有机会还得重新回来探究一番。
我们的动静终于惊扰了这洞里的精灵,一只只细小的蝙蝠受惊后在我们的头顶上盘旋了一会便紧紧贴在洞顶的石壁上“吱吱”地叫了起来,向我们发出了抗议。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昔日那些远离尘嚣修炼的道人将自己钟爱的修炼之处称之为洞天福地。如今,我们也在寻觅到的洞天中谈天说地。曾几何时,乌石连山西北部一带还是海的领地,那时候的燕洲山和兴洲、饭罗洲、三洲、岳洲、劳投洲、辰洲、虎头洲、亚洲等九洲只是这汪洋中的数个小岛屿而已。经过千万年潮起潮落的洗礼,燕洲山中最初的裂缝渐渐地变成了洞穴。
站在洞口,前面是历经沧海桑田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稻田,背后装的却是深深烙印在洞壁上的历史,晦明间像两个既相连又独立的空间。我们就静静地站在这秋风吹过的岩洞口,用一双眼望穿千年。
来源:善美东岸,图文:许宇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