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2-11-29 15:08:32

“本土版”酸辣粉


每个地方都是自己独特的美食。内陆地区虽然没有海鲜,但他们依托本地的资源禀赋,烹饪做出一道一道特色美食。酸辣粉就是其中一例,它是四川、重庆等地的地道小吃,其特点是麻、辣、鲜、香、酸且油而不腻,看似平淡无奇的一道小吃美食,却蕴含着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

酸辣粉,比面条更滚圆颜色更沉着些的粉丝在汤色里根根晶亮,饱满润泽,浇头是炒香黄豆和自制榨菜,绿色葱花、几根小菜叶间杂其间,刺激着人的味蕾,尝一口,让你幸福感爆棚。
酸辣粉一定要酸辣,有些人可能受不了这味道,觉得辣热气,吃多了会上火。但口味适合生活于山城、盆地的居民。实际上,吃酸醋和辣椒大有益处。据《本草纲目》《食物本草》等典籍载:酸醋能“散诸热,治胃气,理经脉,消食,以醋食之”;说辣椒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功效。可见,酸醋和辣椒有妙用,是食疗之方。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们成就了有名的特色小吃——酸辣粉。

酸辣粉作为西南美食,即使“落户”我们这座南方小城,仍有很多人爱吃。
不久前,邻居开了一家酸辣粉店,店面不大,但用心经营,口碑不错。我本不喜欢这重口味美食,但妻子乐此不疲,啧啧称好,最后经不起诱惑,品尝一下,呷一口汤,沁脾爽口,舒畅之极。粉丝入口既柔韧,又糯软,佐以炒香黄豆、肉末、海带、酸菜、和榨菜,别有风味。

品尝真味后,特意购一份,只见酸辣粉上五颜六色:浅白的薯粉、深白和嫩黄相间的豆芽、深黄的肉末和海带与酸菜、红皮花生、绿色的芹菜,在碗中“纵横交错”,展现出别样的美感。而内有乾坤的是:汤水是用鸡汤炮制,下的酸醋和红油辣椒已融入其中,表面看不见了。将酸辣粉汤舀起入口,对不会吃辣的我而言,只觉酸辣感从舌尖向全身扩散。紧接着,嫩滑的薯粉、有嚼劲的酸菜、绵软的肉末、爽脆的豆芽、酥脆的花生等食材拌着酸辣气味进入舌尖,越咀嚼越有味道。尤其是薯粉,极为嫩滑,必须细嚼慢吞,在回味之间让人体验到酸辣是何等刺激的滋味!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评价粉条说的:“凡物入口而不能即下,不即下而又使人咀之有味,嚼之无声者,斯为妙品。”


其实,“小城版本”最大的不同则是降低了酸辣感,邻居明白本地人的口味,每次点酸辣粉,邻居总要问问具体要求:要不要加酸点?要不要加辣点?要不要多点油?我大都选择适中,但在一些人看来,酸辣味已经相当重了。口味不同,标准自然不一样。我吃着,正觉香辣可口,厚重香醇。外来美食随乡入俗,有改变也在情理之中,理论毕竟结合实际吧!


我不禁由酸辣粉想到了文学创作。酸辣粉的妙处在于,以酸辣味直接刺激舌尖,给人麻辣感,食客一下子便知这非同凡响。而文学创作同样如此,作者必须敢破敢立、勇于创新,以“酸辣感”给读者享受。

鲁迅写的杂文十分“酸辣”,虽多用“曲笔”,但针砭时弊,入木三分,给人强烈的“麻辣感”。记得在《两地书》中,除了表达彼此间的浓浓爱意,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抨击,却给人以奔涌而来的酸辣感。例如,鲁迅在信里讥讽道:“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试问,这样的文字怎不“酸辣”?怎不让人一再回味呢?






来源:善美东岸,文:彭伟栋,图:百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土版”酸辣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