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口的汕尾菜茶
汕尾菜茶,又叫“起鼎茶”,其实是指城区、海丰一带的菜茶。顾名思义,此美食主料以青菜居多,故名。同属汕尾的陆丰咸茶、陆河油茶,虽都是“茶”,但材料有所不同,特别是茶水方面——陆丰的咸茶大多是用芝麻、花生、茶叶捣碎后,倒入开水搅拌而成;陆河的油茶则是以软樟叶、艾草、鸡头捏叶几种青草和些许花生捣碎后倒入开水搅拌制作。而汕尾菜茶别有风味——以熬制猪骨头汤来作为“茶水”!
深夜,肚子饿了,在外卖平台点了一份菜茶。不一会,外卖员送过来了,只见一大碗菜茶配料、一大袋热乎乎的骨头汤与一小包花生和炒米。我将全部倒进碗里,看到里面的配料异常丰富,辣香与清香混合为一体,扑鼻而来。仔细一瞧:里面有芥兰、荷兰豆、芹菜、白菜、赤豆、菜脯、腊肠、虾米、香菇、鱿鱼、花生、面条、炒米、花生等,“茶”为乳白色的猪骨头汤。顿时,五颜六色的食材铺张开来:红的虾米和腊肠、绿的青菜、黄的香菇和鱿鱼、白的炒米、嫩黄的菜脯等,实在让人垂涎。
菜茶让人胃口大开,香味浓而不腻——那些青菜占据了一碗菜茶的“半壁江山”,怎么可能油腻呢?天下美食油腻者众,而清淡且味美者寡,汕尾菜茶正是后者,实在是减肥人士的理想宵夜!
最初,菜茶是仪式性比较强的食物。在海丰县当地除了家中每逢搬迁入伙、婚嫁、添丁等重大喜事时才能见到它的身影。而现在,人们高兴或是亲友团聚时都会做菜茶来庆祝,表达喜悦之情。在街头巷尾的小吃摊里,也有菜茶的踪影。我起初不懂:小小的一碗菜茶有啥好吃?根本比不上那些高大上的美食。后来,带朋友去汕尾亲戚家玩,吃了他们经常做的茶菜,我才发现别有风味,内有乾坤。每次吃的不亦乐乎,越吃越想吃,只要你的肚子撑得下,几碗乃至十几碗都不在话下。汕尾菜茶无法并肩山珍海味,但是有特色、口味好。实际上,做一顿原汁原味的汕尾菜茶并不容易。
我曾亲眼目睹其制作过程,实在考验人的厨艺——哪怕是刀工,都要精益求精。
如果说蔬菜是菜茶的根本,那么高汤就是菜茶的灵魂了。可以说它不是用单丛、铁观音、绿茶来泡的,而是采用文火熬制几小时的猪骨头汤。猪骨头中的精华已经完全渗透到了汤水中,浓郁的骨香再加上些许的胡椒粉,简直令人欲罢不能。同时,还要准备多种新鲜茶菜混合来炒。青菜要考验刀工是否精细,比如将每条荷兰豆切成两三块、每条芥蓝切成七八块……这样才能让一堆“小而多”的青菜一起入口,刺激味蕾。炒出来后趁热吃,久置会降低美味。
除了茶菜,还有其他配料相当重要。香菇必须用水浸泡一阵才会变软,然后切片,炒好后软而香,口感好;用剪刀将鱿鱼剪成小条状,容易爆炒入味;粉丝用开水煮熟再过冷水,炒后才会入口绵软;将腊肠切小粒、瘦肉切成块后放点盐腌制。准备就绪后,将香菇、鱿鱼、腊肠、瘦肉等逐一煎炒,直至香味溢出,颜色逐渐改变,便可起锅。再将这些配料混合在一起后,分别将它们按量舀进碗里,洒下胡椒粉,浇上一大勺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骨头汤,再在上面撒些炒米和脆花生。大家手捧着一碗菜茶尽情享受,坐在位子上欢快畅谈趣事,热闹的场景的确令人感到温暖。
从汕尾菜茶突然想到了文事:好的文学创作何尝不像做汕尾菜茶呢?首先,材料要丰富。写作品要主题深远、材料丰富,才是厚实之作。其次,要有特色。如汕尾菜茶一样有美味高汤作料。文学创作不体现特色风格,那就没有生命力。万丈高楼从地起,要下苦功读经典,“十年磨一剑”,才能与众不同。然而,很多小地方的文人都不明白。林贤治在《中国散文五十年》说:“他们的所谓‘个人化’,无非以一种花哨或不那么花哨的文字,记录个人癖好、私隐、白日梦之类而已。”这样的文字有啥价值?坐井观天搞创作毫无意义,有些朋友不妨学乡人做汕尾菜茶的方式,来一场文学创作上的“自我革命”!
来源:善美东岸,文:彭伟栋,图: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