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儿童时代,电都普及了,但还是经常停电,尤其是夏天。家家户户都备有煤油灯或蜡烛等照明用品,我家也不例外,有一盏煤油灯,玻璃材质,样子很精致,有一个细长的腿连着圆形厚实的灯座,中间是椭圆形鼓鼓的肚子,青色的煤油就装在肚子里,类似于现在高脚杯的样子。上面拧着铁的灯头,灯头中间是棉质的灯芯,细长地垂吊在青色的煤油里,灯头外面是葫芦状的玻璃灯罩。
记忆中,母亲一有空总把煤油灯灯罩擦得一尘不染。我常常看到母亲哈着热气,用缠着纱布的手指伸进灯盏里来回转动,灯盏也就变得锃亮了。晚上一停电,母亲小心地划上了一根火柴,将煤油灯芯点燃,跳动的火苗发出昏黄的光,尽管很暗淡,但却给我们带来光明。“露出的灯芯只要一小节就可以了,赶紧写完作业睡觉去。”母亲边拧转灯芯边说。
当时,煤油凭票才能在供销社购买到,算是稀缺的商品,所以大人吩咐省着用。我们唯唯诺诺,但心里乐开花,等完成作业,就拿起连环画,津津有味看起来,几兄妹围着煤油灯,有时还要互相争着将它拉近一点。看累了,抬起头,望出门外,一片漆黑,还传来阵阵蟋蟀叫声与蛙鸣,还有狗吠声,没有电的夜晚变得有点阴森可怖……相反,屋里面却无比温馨,煤油灯虽只能照亮眼前,但它可以让无聊的夜晚变得有意义。没电时候,除了用煤油灯,更多的是用蜡烛照明,顺便提一下,蜡烛照明带来的乐趣。我们将蜡烛燃烧流出来的蜡水集合一起,攒够数量,放置金属容器熔化至蜡水沸腾,将装有热蜡水的容器按进水里,蜡水遇冷,瞬间在水中凝固,或似开花或小山状,曾有一次将其作为手工课作业上交。
随着时光的推移,停电的日子屈指可数,煤油灯很少用,搁置墙角,渐渐蒙尘了,我们也相继升入了中学。我很想拥有一盏台灯,既可以保护视力又方便。一次在吃饭时,不经意就讲了出来。父亲没有作声,表情安然,只是端着饭碗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一个月之后,父亲省下了他一个月的烟钱从百货商店购来一盏台灯,给我学习之用。他顺便轻轻说了一句,“灯可以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前方,台灯是用来学习的”。当时一知半解,若干年后才明白此意。
每到晚上,我就打开台灯,自己的房间充满了柔和的光,我还兴奋了一段时间,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台灯,就可以在自己的台灯下做功课了。一到寒夜,将台灯移到床头,躲在床上看看小说,很是方便。有时被小说情节所吸引,时间飞逝,小城都睡着了,越看越入神,自己毫无倦意,一卷在手,神游千古,思接八荒,于耿耿台灯下尽享夜读的乐趣。有趣章节阅毕后,合上书,关掉台灯,准备就寝,窗外月光便照进了屋里,银色的月华洒满了各个角落,也洒满了我的全身。多年后,我在某市图书馆阅览室看到了这样一幅对联:“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系清张潮的诗句。忆起当年读书的情境,和他所描写的意境和画面似曾相似,看来古人不欺人!
整个中学时代,这盏灯一直陪伴着我,就如好朋友,它发的光柔和明亮,平时对它爱护有加,每次用后,我就把它擦得锃亮锃亮。
参加工作后,一直四处飘泊,穿梭于城市、市井、乡村;习惯于早出晚归,望着星星回到家;头顶着月亮出门。某日,归家晚了,路灯发着微亮的光,染着黄晕的光洒在马路上。路边楼盘的施工队已工作了几个钟头,吵闹的活只有晚上能干;货运站的拉包工边吆喝边装卸货;沙县小食店还在营业;路上还不时有快递车辆和出租车穿梭着;送外卖的小哥在马路上驰骋……他们都在一盏又一盏微微亮的路灯下工作,大家都是为了心中梦和更好的明天而努力着。灯,见证了太多人的起早贪黑。
近日,阅读红色故事,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期间,在井冈山八角楼,毛泽东当年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坐在油灯前通宵达旦奋笔疾书,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照亮中国革命万里程。灯是光明、希望、彼岸,是力量的源泉。自己迷失方向时,不妨拿出提灯前行的勇气和力量,照亮脚下路,“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末了,大家时常耳闻有人拿俚语“不是省油的灯”,来评价某某人。据说,它是从“省油灯”经过演变而来,南宋诗人陆游所写《老学庵笔记》就对“省油灯”有所记载。经他一传颂,四川邛窑“省油灯”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传播到全国,而使各地瓷窑竞相仿制。“不是省油的灯”这句俗语,褒贬义均有,此语大多情况下含贬意,暗指某人奸狡圆滑,老谋深算,不好对付,颇似“老油条”一语。因此,大家还是慎用为好。
来源:善美东岸,文:马泽松,图:百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