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2-7-26 19:29:19

石帆门外等官来


陆丰甲子镇有一个地名叫“城内”,位于以光明路、人民路、环城路、北门灰路为四边所构成的矩形区域,东南西北有四个主要入口进入城内,分别是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从各个门延伸到城内中部,形成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四条街交汇处称之为“十字街”。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城内,你会看到一个“田”字形,“田”字形的四角便形成了东北社、东南社、西南社、西北社四个自然社区。

“城内”原是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的甲子所城,是甲子所驻军的城寨,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军事制度——卫所制的产物。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东都指挥使花茂奏报朝廷在海丰县石帆都甲子门设立“甲子门守御千户所”(简称“甲子所”),次年派千户盛玉建甲子所城。据乾隆《陆丰县志》载:“(甲子所)城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周围五百九十丈,雉堞一千一百八十,敌楼四,楼下辟门,池深一丈,广八尺。”如今,四边城墙早在民国时期和上世纪七十年代陆续拆了,城外的濠沟(护城河)也早已填埋修成了上文提到的四条路了。甲子所城虽成遗迹,但“城内”却作为地名保留下来了,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很多与“城内”相关的地名。接下来笔者就专门来谈谈相关地名中的“城内四门”,特别是“四门”中的西门,让我们一起来窥探地名中历史的痕迹。

城内四门分别是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均是根据方位命名。其中西门又名“石帆门”; 北门又名“迎龙门”。

城内四门对周边地名的命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东门溪,因流过甲子所城东门外,故名;北门寮因地处北门外而名;同理,东关社、南关社此两个自然社的社名的来源亦然。南门外,建甲子所城前原有一村落叫西埔,因所城建成,城门冲到该村,故举乡迁到惠来县,现仅留下西埔园之地名。

城内四门,在民间亦具有不同的礼俗“功能”:一般认为,东门为生门;南门为客门;西门为官门;北门为死门。

所谓生门,有生生不息之意,故谋财、求职、作生意、远行、婚姻嫁取等诸事皆宜。因此城内居民嫁娶喜事必行此门,也是做生意的集市所在地。东门自古以来就是圩市,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载:“圩市:东海滘市、 西门街市(在邑治)、坣尾市、南塘圩、甲子所东门市(邑东)… … ”甲俗:“看着熟熟——着(在)东门头卖猪肉”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史实。

待渡山

所谓客门,为甲子所城附近乡民进城上市必行之门。所谓官门,为外地来甲当官赴任或视察之官员必行之门。

所谓死门,古人认为此门最凶,除吊丧捕猎之外其馀诸事不宜。因此自古以来城内丧事出殡队伍必行此门。七月十五中元祭孤也在北门外进行。

接下来其余不表,独表西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春,甲子绅士范宗择吉日为甲子所城西城门立门额曰“石帆门”。该门额至今还存在西门街清佛善堂内。那么西门为何叫石帆门?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海丰县始设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龙溪等八都(保)。明嘉靖三年(1524年),从海丰县划出其东部的龙溪都与普宁县部分地区合起来设置惠来县。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裁撤甲子,捷胜两所,析海丰县东之石帆、吉康、坊廓三都置陆丰县,并将原在县城所在地的“东海滘巡检司”移驻甲子所城,更名“甲子巡检司”。甲子所属石帆都范围,既是明清时期的海防军事重镇,又是管辖石帆都行政的甲子巡检司的驻地,因此甲子所自然有了“石帆”的别称。试问“城内四门”中哪个是大门呢?当然是作为“官门”的西门。那么在作为甲子所城大门西门,冠以“石帆门”之名,理所必然。

那么,为何唯独西门能成为“官门”?

甲秀楼

原来整座甲子所城坐北向南,所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有红岭等天然屏障做倚靠,东南地势平坦,面向南海,东有东门溪(瀛江),西有西河环绕,交汇出甲子港口。东门、南门均朝大海,北门外有高地阻挡,正如《石帆纪略》载:“夫甲子所,五峰山起祖,中峰抽出,度峡黄田林石佛,绵延曲江、(土葛)尾、湖东,历海甲,逆折马落池,背及腰带石、方巾石(即头巾石),然后从北门入首,故额曰‘迎龙门’。”这也是北门又称“迎龙门”的原因。

“溟南锁钥”遗址

两门朝海,一门面山,甲子所对外联系的陆路入口仅存西门,西门外仅有一官道通向山坡下,曰“等官路”(今有人写作“傥倌路”,谬误也,1984年,建道德善堂后,又称八仙路。)连接坡下的濠头村,其村东南侧有一陡坡曰“西门山崎”(今称矿场崎),东北侧亦有一陡坡曰“红岭崎”,“为(甲子)所往(碣石)卫通衢”(《石帆纪略》载),是外地来甲官员必经之路。古代官员行至南塘圩,过西山村的蛤牯岭、大港,再翻过红岭崎,路过濠头村外,进入等官路,至西门,入城内西门街到达大衙门官署。红岭崎顶南侧有一占地七、八平方的大石,石顶平坦,曰“等官石”(此石尚在,掩藏在现大富豪附近公路边的残垣草木之后。)古时,甲子所官员为迎接上级官员到甲子所城赴任、视察,会提前带着锣鼓仪仗队等来到红岭崎顶的“等官石”这一制高点恭候,翘首以盼,若远远看到有官员前来,便马上带着锣鼓仪仗队敲锣打鼓奔赴上前迎接。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甲子所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仅留下石帆门牌匾、等官路和等官石等在静静述说着“石帆门外等官来”的历史故事。



来源:善美东岸,文:黄汉燃,图: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帆门外等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