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2-7-25 18:02:30

何处江山不故人——观海丰红宫红场有感

“遥指木棉花下路,似有旗笠万农民。”踏着古老的青砖,顶着烈日艳阳,这个夏天,我来到了期待已久的红旅圣地——红宫红场。
下车的那一刻,我的眼中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片红,一片耀眼的红,果然,景如其名,四处皆是热烈的红。青砖红瓦,绿树红墙,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那段动人的青葱岁月……
1927年10月在中共江东特委和彭湃同志的领导下,海丰地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1896年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彭湃同志,幼年时便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在青年时代毅然决然地走上革命事业的道路。从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到成立汕尾市海丰县总农会,从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奔赴东江参与东征,从领导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到带领农民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和镇压反革命,彭湃同志将他所有的青春与热血献给了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想到此处,我不禁肃然起敬,整理好思绪,穿过长长的甬道,映入眼帘的便是烈士们英气逼人的雕像,那样坚定的目光,穿越几百年的时空至今,仍然令我为之震撼,我感动于他们自我牺牲的精神,也热爱于他们标榜的力量。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无限的热爱,所以他们不畏生死前仆后继;因为心中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顷刻间,这一座座烈士雕像仿佛突然变得鲜活灵动,他们在向我微笑,在向我招手,在向我讲述着他们的革命故事。他们可能拥有的只是这样或那样普通得不过再普通的名字,却在中国这方热土上,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支又一支慷慨激昂的英雄壮歌。何处江山不故人,是他们用生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了一段壮丽的诗篇。
再往前走是一座精致的孔庙,红宫原为明代学宫,于明洪武十二年为海丰知县郑源所建,供贵族子弟学习以及教育办公所用,建筑物有棂星门、拱桥洋池、大成门、大成殿,两厢配殿和五代祠。棂星门为六柱五间牌坊式,门内是拱桥泮池。所教授的知识多为四书五经,历代以来为科举考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成立海丰苏维埃政府以后,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八项政治纲领,大会场四周和街道都粉刷成红色,会场用红布覆盖墙壁,代表红色政权,因此把学宫改称为红宫。


紧挨红宫东侧的是红场,红场大门以红色为基色,由浮凸线条花纹图案装点而成,匾额上是由彭湃同志亲笔题写的“红场”二字,走进大门,迎面便是苍翠欲滴的塔松;再向前迈进便可见到彭湃烈士的铜像,彭湃神态坚定,两手义腰,双腿自然迈开,彰显着其广阔的胸襟和伟岸的胸怀。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彭湃同志亲笔为革命烈士张威题写地毛笔字“为民前锋”,张威同志“为民前锋”的故事想来许多人并不陌生。1928年2月底,统治广东的国民党桂系军阀集中兵力,分四路进攻海陆丰。陆丰县委吴鉴良、彭元章等接连牺牲。张威受命返回陆丰,却在潭头村不幸被敌人逮捕押回陆丰,在关押期间,敌人对其许以高官厚禄他不为所动,严刑拷打他也不为屈服,面对坚强的革命战士,敌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母亲大人:儿死矣,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儿张威拜上。”这是张威在临刑前留给母亲的简短遗言。为国捐躯,死而后已,这是张威的心中所言,亦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们的真实写照。彭湃闻讯,深为痛惜,提笔为张威题写“为民前锋”四个字,以示哀悼。
在听完向导讲述完张威同志“为民前锋”的故事之后,我热泪盈眶,是啊,是这样一个个如张威这般的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共产党人经过了百年的斗争,才造就了我们今日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今天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继续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远处似有红棉落地无声,今有革命烈士为国捐躯大爱有声。遥指木棉花下路,似有旗笠万农民,何处江山不故人,斯人已去,江山永存。





来源:善美东岸,文:何丽莎,图:杨舜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处江山不故人——观海丰红宫红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