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2-5-17 19:01:24

烟雨楼后街

楼后街
我的老家在海丰海城镇新安社区(原海城镇第五居委),老一辈人习惯把这一带唤作“高田”。在明清时期,由于它接近县城,陆路、水路交通方便,人们经常来这里交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集市,名曰“高田市”。“高田市”有鱼街、盐街、菜脯街、乌石桥巷、楼后街、后巷街、做槛街等,均是鹅卵石路面,是全城繁华程度仅次于大街的路段。   
在我小的时候,鱼街、盐街、菜脯街等已失去了贸易的功能,鹅卵石路面大多数已被铺上水泥,但是,楼后街作为这里最宽最长的一条街,仍然非常热闹。楼后街中段有一条石板桥,来自南门湖的水在桥底下通过流向龙津溪。石板桥附近,有摆地摊卖菜的、摆木板条卖肉的、挑担卖豆腐的,推车卖饺子的……俨然是一个小市场。还有走街串巷卖“剪刀吊”(一种糖果)、“油柑鸟梨”、“狗毛膏”、“雪条”的,吸引着众多的小孩。一些老人闲着,就搬张凳子坐在街旁看热闹,有时也哼上几段白字曲。桥上经常有人在钓鱼,小河的水清澈见底,河床布满鹅卵石,小孩们喜欢下到河里去摸鱼虾。楼后街过石板桥往东门头方向为前段,有好几家杂货店,有米店和理发店,据说还有一间茶楼。石板桥另一端为后段,比较宽敞。街的一边是宗祠的地坪,另一边是一条小河,小河旁是广阔的田野。这里也有杂货店、理发店,还有一间熟食店。有人出租“打弹子”,一种类似于桌球的运动,桌台是正方形的,不足半平方。也有人出租小人书,看画一分钱两本,字画一起看一分钱一本。最刺激的就是玩“破蔗”,把甘蔗竖直立定,人持刀迅速地从上面一劈而下,劈得长者为胜。   
鹅卵石路
因为海丰谐音的缘故,我一直以为这条街的名字是“老街”。八十年代上了门牌,才知道其真正名字。楼后街名字的来源,据老辈人说是因为在老邮电局那里有个警报楼。这警报楼是哪个年代建的呢?老辈人也说不清了。据查资料,“高田市”往北就是偃月城,是县城的卫城。这警报楼是不是指城楼呢?这只能去猜测了。明清时期,从东门头进入乌石桥再过楼后街往东笏、鹿境等地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楼后街周边地域在明末清初开始,前来聚居的人开始增加,一些城内的名门望族在这里设立分堂、少宗、外翰第等,也有发迹后到这里安家的,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区。这里目前还保留不少明清年间的建筑。   
劳动节这一天有事回老家,天正下着雨。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走过的楼后街。虽然这些年每年我都会回老家好几次,但每次都是行程匆匆。楼后街就在回去道路的直角方向,远远看着,竟是三十几年没走了。这条承载我许多回忆的老街,早已不复原来的繁华,都不忍心去走一走了。想想最近在写回忆录,这条老街终究是绕不过的。在这缠绵的雨天,我终于再次踏足楼后街。
记忆中的楼后街喧哗而又宽敞,如今却是一条古旧、狭窄、平静的小巷。那些门楼和墙垣,表面虽然斑驳剥落,内核却依然坚固挺拔,守卫着先人在这片土地上所扎下的根。走在街上,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人长大了,世界也就变小了,这种心理历程我早已有所体验。比如我的老屋,仅是不到30平方的瓦房,但在我的记忆中却是无限宽广的天地。一块地砖、半壁苍苔;阳光透过明瓦留下的光柱、屋檐滴水将地面穿出的孔洞;蚂蚁排着队伍前行、蜗牛爬上了墙壁……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和神奇。   
屋檐人的一生,能够常常想起的东西不多。童年、老家,应该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重。楼后街,于我来说,也是这个比重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回忆有颜色,那么,楼后街的前段是灰色的。记忆中,我总是一如这雨天,走在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面,屋檐上洒下点点雨滴,古旧的建筑物没有一丝绚烂的色彩。石板桥路段的颜色是白色的,那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忙着一日三餐的事情,平凡、简单的生活就如同一张白纸。楼后街后段的色彩是蓝色和绿色的。蓝蓝的天,绿色的田野,美好和快乐的童年。这里有我的老屋,我的亲人和族人。老人们坐在地坪的石条上聊天,小孩在追逐游戏、玩玻璃球、 “战蜗牛”……大人们各忙各的,挑水的、做煤球的、拉车的,也有去种田的。年轻人有的在练“三步突”,练举重、练踩自行车……逢年过节,这里还可以看舞虎狮、“打拳头”(武术表演),听唱海丰八音等。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杂货店旧址
在街头巷尾,长辈们也会讲一些发生在楼后街的故事,就如“高田妈祖做大戏”,上演人间悲喜剧。二百多年前,石板桥路段有个卖酒的档口,那里有位年轻的妇人,是楼后街以后二百多年岁月中的主角之一。清同治海丰县志《列女传》为这位女子立传,名列第三:“邱氏,十八于归,五年背夫,止生二子……日则造酒请沽,夜则拈针度活。及子从学,氏篝灯纺绩,兼以课读,五十年如一旦,后二子成名职监,即饬为父置产酬恩。今贡秀盈门……”她的故事时常被谈起,是人们在黑暗时刻所感受到的光。楼后街有一间“举人府”,举人爷娶亲和中举的故事为楼后街增添了喜庆气氛:锁呐吹响,八抬大轿将新娘送进府邸,长长的迎亲队伍望不到尾;敲锣打鼓,官府捷报送达府邸,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乐何极!举人爷是旧时人们的偶像,收割无数粉丝。楼后街也有悲剧,生离死别、受苦受难的剧本在二百多年的岁月中屡有上演。有时候会在街上看到残疾人或精神失常的人,他们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老人告诫小孩不要用手指他们,更不能取笑他们。在街旁坐的老人当中,有一个令人敬重的“骑马将军”。他坐着一言不发,一直跺着脚,两只手不停地拍打膝盖的情形让我记忆犹新。他曾是一名骑兵,革命战争时头部受了伤,所以发病时会重复着骑马的动作。
解放前,楼后街附近有很多人参加了革命,出了不少烈士。国民党军队曾在半夜三更前来抓人,日本鬼子也曾经来这里进行抢掠。小时候听到长辈们讲打战、杀人,心里充满了恐惧。晚上梦见黑漆漆的街道,一群士兵持着亮晃晃的刺刀,急促的脚步声在耳边响起……有一天,果然真的有一群“士兵”跑到楼后街来了。八几年的时候,海丰拍反映红色革命的电视连续剧《火种》,选中了楼后街的“里仁围”作为其中的一个拍摄场景。“里仁围”位于楼后街前段,与乌石桥巷相接,建于光绪年间,是海丰现今保存比较好的“九包五”建筑结构。   
举人府

经历二百多年的沧桑岁月,楼后街已褪掉繁华。店铺的门关了、小桥不见了,小河不见了。那些人、那些事,街上飘过,远去了。空荡荡的楼后街,仿佛一出电影的场景,演员已撤。
雨下得大了一些,雨丝纷纷扬扬,滴水噼噼啪啪。流年似水,往事如烟,我彷徨在这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来源:善美东岸,图文:姚宇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烟雨楼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