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1-12-28 14:57:18

名人故居忆故人

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之一。在新山村二村红色文化长街中段,有一座背靠东北、面朝西南的名人故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二百多年。该故居为四进格局,墙体是用三合土(壳灰、沙、黄土)夯筑而成,很耐用坚固。门楼之屋脊呈现燕尾翘起的姿态,前檐的瓦片在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淋之下,没有丝毫的剥落残损,依然是那样的规整。我们从门楼往里,是阳光明媚的第一进阳井。跨步朝前,是后面三进,每进拥有一厅一庭二厢房,共计三厅三庭六厢房兼两屏,两侧的回廊通畅,井然有序,可以直抵墙根。而故居四周的墙壁围拱起一座宽阔的四合院,占地面积比起农村常见的三座三间过两伸手还要宽阔,建筑面积大约440平方米,赫然是乡中名门望族。


怀着好奇而崇敬的心情,我们踩着水泥地板,目光穿越名人故居两堵木板屏风,顿时产生一种“庭院深深有几许”的感觉。景随步移,我们欣然来到名人故居的最后座,那是1923年海丰县民选县长吕铁槎的故居。
吕铁槎于1852年出生海丰县鹿境乡鹿山村,号月槎,字秋舫、珊舟,曾经考取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清代廪贡生,是一件荣宗耀祖的事情。风云激荡的辛亥革命之后,即1912年,吕铁槎在一次全县举办的征诗比赛会上,认识了张友仁县长,他们俩握手寒暄,在教书育人等话题上,谈得相当默契,大有英雄所见略同,相见恨晚的意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12年8月,海丰县议会的选举提上议事日程。鹿境乡贡生吕铁槎获得全体议员的尊重和支持,被全县二十位议员选为海丰县议会议长,成为坊间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新鲜事情。

在其位,谋其职,瘦削的吕铁槎,前额宽广,表情严肃而不乏和蔼。他总是殚精竭虑,蹙眉思考着怎样振兴家乡的教育?怎样振兴海丰县的教育?有了思路就付诸行动, 1912年,吕铁槎携手儿子吕采人(庠生)一起创办鹿山高等小学,选择校址在鹿境甲科村的吕氏河东堂办学,以国学为主修课,除了本村学生外,还有来自海城、可塘、陶河等外地学生就读,教学成绩优异,列居海丰全县五所高等小学之一。1913年,吕铁槎担任海丰中学校长。蓦然抬头,我们看到名人故居的回廊花岗岩门框上面挂着“敏争贤劳”的匾额,无不凝聚着他情系家乡教育的心血。1920年,吕铁槎在新山村里的继述堂创办鹿山女子学校,成为海丰县第一所女子学校校长。该校的学生男女同校,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不论儿子、媳妇均可入校,开创了办学的新风尚。纷纭社会,芸芸众生,有几多人皆为利往,可吕铁槎淡泊明志,两袖清风,依然故我,惟舌耕为教育事业。他曾经调侃道:“有笑我愚,有怜我拙者。我真疑我伪者,我不必与辩,久之而真我自见”。1923年,吕铁槎在新山村的文献堂成立鹿山国民小学,兀兀穷心,一直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1925年,吕铁槎主持教学工作的鹿山女子学校,交棒给吕焕标校长管理,稍后合并成为鹿山国民小学。

平凡的日子在悄然流逝,非凡的日子往往会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铭记在心。1923年1月30日,海丰县民众踊跃投票,选举吕铁槎出任民选海丰县县长,使得海丰县成为广东省民选县长的模范县。吕铁槎深孚众望,怀着强烈的济世情怀,眉宇间有股正气,准备改革海丰县地主豪绅把持公局、贪污舞弊的恶习,哪怕只能吹进一缕清爽之风。然而,公局里沉疴积弊,谈何容易去撼动呢?随着政坛的风云变幻,吕铁槎担任民选县长不久,于1923年4月11日黯然告别仕途。虽说任期仅有七十多天,短暂得恍如天空上一颗流星划过,带着光芒陨落下去。即便受挫落魄,吕铁槎始终恪守着底线,为人处世遵循他祖父之训:“当爱惜名誉,不宜有贪污之违,种恶于子孙,以玷我家风也”。
在社会的淬炼中,吕铁槎显示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风格,蜕变成为一个坚持原则的人,恰如中国致公党主席黄鼎臣在回忆录中评价:吕铁槎本身是一个本质不坏的人!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吕铁槎对儿孙后辈们的影响潜移默化,入脑进心,深入骨髓。吕钢痴情诗画剪纸艺术,颇有造诣;吕匹热衷研究西秦白字正字戏,是传统稀有剧种的“戏癫”,吕钢和吕匹俩兄弟从名人故居里走出社会,血脉里流淌着曾祖父吕铁槎的遗传基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努力做社会有用之人!

新山村的名人故居背依鹿境山,清澈的山水沿着坑沟,从故居左前流过,潺潺地汇入自然形成的大塘。左侧还有一口古井,名曰“农军井”,我们可以想象:大革命时期,新山村农会赤卫队员在操练之余,蹲在古井旁边,撩拨着清凉的井水洗脸,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如今井旁光滑溜溜的石槽,默默地见证了流淌过的几多岁月。名人故居右侧巷为新山村昔日的主道,村民往来热络,伴随着小孩的一阵阵嬉闹,传遍村里四通八达的巷弄。
时序更迭,吕铁槎随后任职东港垦筑督办以及陆安、海惠公路局局长等职,业余舞文弄墨,著作有《秋晚剩草》诗稿四集。其实,故居有其他地方不可取代的部分,可以供人们遐想和缅怀。吕铁槎生活在名人故居的后座,朴素又清雅,只见左面墙壁上悬挂着吕铁槎和儿子吕采人的画像,皆鼻梁端正,容光焕发。大厅中央的桌面上,摆放着吕铁槎挥毫的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洋溢出家和万事兴的情景,其约略记述:“余兄弟六人共炉而居而食六十年,于今原期光景日佳。……今年岁七十矣,诸弟聚首皓皓,白鬓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也。”
伫立在鹿境新山村名人故居里面,我们尽管没有看到堂皇的楼阁亭台,没有看到翠竹的簇拥。然而,名人故居冬暖夏凉,其坐向及布局合乎自然地理,日照及通风非常合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古民居建筑。眼前这座故居里,地理与人文相互交织,历史和命运都交融在一起,萦绕着吕铁槎浓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他人生轨迹重要的一个节点。吕铁槎总是剑胆琴心,激情澎湃于胸怀,时刻关注时代风云和国家命运。
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一些乡绅在抗日大事上举棋不定,犹疑不决。86岁的吕铁槎不由得怒火中烧,瞪眼正色,斩钉截铁地说:“抗战则存,不战则亡,不疑何卜”。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故事折射出吕铁槎闪光的人生。1938年,吕铁槎病逝于海丰县附城镇鹿山村的家中。此时,张友仁先生(曾两次担任海丰县长)返回惠州闲居,闻讯吕铁槎病逝的噩耗,便用清新俊逸的隶书为之题像赞曰:“儒林耆硕,丽江望族。桑榆久荫,铜章相续。南华开山,公路是筑。民选县长,吐哺三握。政绩咸称,和风共沐。知识诚明,教育兴复。昔宰斯乡,鸣琴相勖。今蒙国难,犹供张目。抗战则存,何疑是卜。卓见知时,高瞻远瞩。老成典型,晚而愈笃”。
虽然,斯人已逝,但张友仁的像赞高度评价吕铁槎的生平经历以及对家乡的贡献,追忆了他们俩在海丰县任职期间坦诚交往,肝胆相照所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时光荏苒,历史长河淘尽了多少英雄故事,但吕铁槎的故居与其为人处世的格局刚好相得益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会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来源:东岸,图文:吕珠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人故居忆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