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河樑美楼的故事
陶河镇陶北港口村【樑美楼】,俗称“楼内”始建于清乾隆25年,历时16年建成建成至今244年。
10月23日,浙江卫视《美好的时光》在这里录制。
樑美楼处于黄江生态走廊带是值得打卡的一处景点。
稻谷成熟时节,楼前谷町、稻田皆是一片金黄。下雨天去还能发现建筑上的一个玄机。有何玄机?请看正文↓
有这样一座“楼内”作者: 许宇航
到“楼内”,这一次是在午后。我也说不清是第几次走近、走进“楼内”了,每次走近,我都有种回乡的感觉,无论是越过黄江从后包抄,还是从乡野田埂悄悄逼近。
初识“楼内”,是在一次翻阅《陶河镇志》上,从此,这座隐于乡间重重叠叠的“五星”风火山墙中的百年大厝,在我的印象影影绰绰,挥之不去。我一直期待着,在一个雨天的清晨,轻身闪进“楼内”虚掩的门缝,潜进“楼内”的天空。然而,我等不及那样轻雨的早晨,更管不住自己匆忙的行脚,我喜欢古村落、古民居带给我的那种时间的恍惚感,这种恍惚感如同致命的诱惑,使我的行走不感到疲倦。
这是一个午后,阳光有些疲惫,门楼上的土炮孔同时也是瞭望孔圆睁着大眼,大门却连一丝虚掩的意思都没有,洞开着。
越过门厅、天井、两侧内巷的栊门、过水廊、圆门,
这座古厝的午觉犹未睡醒,过处静悄悄的,这一觉一睡就是两百多年,而一对陶瓷小贩营造的梦却犹在延续。
梦,一对陶瓷小贩打造的梦,一造就是十六年。梦,由港口村吴氏四世祖邦梁、邦美兄弟一起打造。
▲樑美楼航拍图 图源:海丰县融媒体中心
“楼内”从清嘉庆年间开始营造,先建后座主楼上下十间、伸手楼上下四间,然后由北向南加盖中座屋、前座屋、门厅屋,两列附厝,形成“九包五”架势,最后四角加挂两层的“铳柜”(角楼)。形成了占地面积2363平方米,拥有九天井,四凉亭,四水阁,大小60间房的宏居“楼内”,“楼内”也成了邦梁、邦美兄弟的梦工场。
从侧巷廊下门进入后座主楼,大厅屏风之后是转折的木梯,踏上木板铺设的二楼,“楼内”尽收眼下。
二楼伸出的阳台为黑麻石铺设,显得甚是坚固,岁月的侵蚀也只是留下一些颜色而已。两边的伸手楼依然留着当年的轱辘吊索,木制的升、斗、风柜之物,古老的农事似乎仍残留着气息。
黑麻石打制的梁架兼着滴水,静静的伸出天井,干枯的渴望着雨天。
残存的女墙仍在,“走马墙”却已难见痕迹,四角的“铳柜”一副风烛残年的老态,灰沙夯筑的下墙、青砖砌筑的上墙已镀上了层层的青苔。
栊门的柱眼横着竖着,连同密集的铳眼枪眼,黑洞洞的,这些防御体系现已疲惫。60个房间以前是间间可以连通的,互相支援不言而喻,光是这迷宫式的布局,闲时也是儿童捉迷藏的乐园。
细心地触摸历史,你也许会发现,麻石打制的大门门框除了柱眼之外,内壁还凿有如同水闸一样的凹槽,而且这样的石门框不止一处,北向的两侧巷门,后座主楼的大门均同时出现,这用于在洪水来袭时填充木板,并糊上泥巴防洪。“楼内”所在的港口地处低洼,洪涝时有发生,这样精明的处理使“楼内”成了水灾中的一艘大船。
一进门厅厝与南面两个“铳柜”的间隙,原建有两个“车埗”,用于安放水车向外抽水,也是基于这样防洪的理念。在鱼米之乡与洪涝灾害这个两难的选择中,邦梁、邦美的精明,让“楼内”这座建筑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样防洪的建筑,在海丰他处还尚未发现。
▲樑美楼卫星图图源:谷歌地球
墙体“金包银”的砌法,也透视出了邦梁、邦美兄弟商家的精明,他们挖“楼内”前的空地制成“土角”,用于砌内墙,或用青砖包裹砌成外墙,而“楼内”前挖土成塘,成了月塘,风水意蕴之外,于防火、调节空气、洗涤都有诸多益处,又单是一个经济可以表达?穿行在“楼内”天井间的历史空间,守屋的老人会给你叙说一个个有关“楼内”的传说与故事,使得这座古厝一时鲜活。
门厅的门在我身后终于轻轻关上,六扇屏风门的中间两扇,对于旧时“楼内”的每个人一生只开启两次,一是迎娶,一是丧葬,此外就是重大庆典或大官要员来访才开启,不过那已是家族的事了,平素也就在大门之后,开启旁边各两扇屏门进出。
一直无缘在雨天时走进“楼内”,一睹中天井屋檐四水归池,后天井十龙归池的雨瀑盛况,这让我止不住对雨天的想念。暮色又一次结束了我“楼内”的探访,下次的相约,我想当在乡村版的狂欢节,港口村的建谯之夜,再次轻扣“楼内”的门环。(2006.12.25)
文 / 许宇航图 / 除图下有注明外,作者皆为凌霖感谢许宇航老师授权!
樑美楼具体位置见底部
来源:隆啊隆骑马去海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