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1-10-15 18:01:58

竹之风骨,菊之淡雅


01
竹,“岁寒三友”之一,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还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其特有的风骨和高雅的气节为世人所赞誉。

古语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竹林七贤”到唐王维笔下的《竹里馆》、白居易的《养竹记》 ,再到明姚绶 《竹石图》、清石涛《 笋竹图》 ,无一不体现着竹的独特地位。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竹子生长迅速,“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竹子用了三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四年开始,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其实,在前面的三年,竹子将根深扎土壤和岩石中,延伸了数十米。我们做人做事也该如此,像竹一样,在学习、交流、自省等“春雨”中不断积累的自己知识和能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等待“厚积薄发”的一天。

青青翠竹,立于严寒而不屈;中通茎直,挺拔劲节;它不避险恶,风骨顽强,只要有缝,就生下鞭根,破土穿石,拔地成林。它不占肥田沃地,独择荒脊僻壤,险山恶土能生,房前屋后能长,不妖不媚,满目苍翠坦然的挺立于天地之间。

竹子虽然不粗壮,但是正直,坚韧挺拔,不畏严寒酷暑,万古长青。经历风雨的洗礼和时间的打磨,依就不卑不亢,任凭风刀霜剑的肆虐。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首《竹石》道尽了竹的品格和刚毅 ,借物喻人 ,寓意深刻,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处于逆境中人。

古语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说。明唐伯虎笔下有,“牡丹称王,梅棠称神仙,草称美人,惟竹称君子。” 将竹誉为自己心目中神韵飘逸的诗篇,同时也比作高洁人格的化身。《世说新语》说王子猷爱竹,就是临时寓居都要种竹数丛,人问何故,指竹曰:“不可一日无此君”。后来即以“此君”为竹的别称。《诗经•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有以竹暗喻美貌男子品德高尚,学问精湛 ,牙如翠玉奇石之意。竹独具的品德与古代贤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操吻合。因此,咏竹赞竹赏竹者屡见不数。


日常生活离不开竹。它很有“公”心。为了人类,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你看,竹竿是上等的栋梁之材;竹皮可以编筐、篮、篓、笆、篱、筏、筛、箕、篷……;竹笋是脆嫩味美、营养丰富的山珍;竹根、竹叶均可入药,为人类驱病消灾;就是那砍削下来的枝枝杈杈,绑作扫把,也能除垃圾,拂尘土……还不得不提的是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写字用的材料,除了甲骨以外,还有竹片和木板。他们把竹片和木板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就写字。竹子做的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版牍。简用绳子窜起就成了“册”。我们悠久的历史得以绵长流传至今,这些史“册”功不可没了。古代传递公文多用竹简,取材便易,代办文书的小吏称为“刀笔吏”,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另外,竹还可供怡情雅兴之用,用竹做的乐器就有国人喜欢的笛、萧、笙等,即就是“丝竹之乐”。


竹外表刚劲,内在“虚空”,但它一直虚心向上生长。“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历代文人借竹比喻自己虚心谦让的美德, 做一个不媚俗、不庸俗的人,诚如白居易《养竹记》所说:“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文人雅士是时代文化的传播者和引导者,他们应具备热爱国家、淡泊名利、篾视权贵的气节,大家熟悉的屈原为了当时楚国的强大,不断提出自己的美政思想,却屡屡遭到当朝权贵的排挤,他满腔悲愤,自沉汨罗;郑板桥的“衙前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爱竹之心,爱民之情融成了一体;还有历史上魏晋竹林七贤的故事,他们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让后人津津乐道并纷纷效仿……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演绎着各自特有的风骨,彰显着泱泱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又是一年秋天了,傍晚散步,走到南湖畔,在一座石砌花坛边,看到开着许多菊花,朵朵簇拥绚如璎珞,走近时,更觉她们的妩媚和典雅。
诚然,樱红柳绿早早地褪去了生命的底色,夏荷、丹桂也悄悄隐匿了芳踪。唯有秋菊迎霜绽放,风韵不减,给略有凉意的秋日,平添了一抹生机。
  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菊,百花之中,花期最晚。所有的花都露完自己的锋芒了,它才姗姗而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百花已凋谢,唯有菊傲立枝头。寥寥数句中,杜甫对菊的赏识,可见一斑。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元稹爱菊,说得更直接。一个“偏”、“更无花”,诗人爱菊之情,惜菊之意尽在里面了。菊花,轻灵,淡然,美得与众不同,永远令人感动。

“菊,花之隐逸者也”,冷艳清贞,它以其纯洁、淡雅、隐忍的胸襟诠释了君子之风。不惧寒霜,淡然清雅,无论是菊还是人,拥有这样的品性,就总是受人尊敬与崇拜的!


说到菊,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辞官归隐山林,乐得田园多逍遥的五柳先生,信步游离在南山下,用心侍奉着自己的菊花,满眼的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倒是将他归隐田园的隐居生活展现得格外悠闲。菊,俨然已是他身上的标签,这样的高风亮节,很少有人企及。雪小禅说,“世上的人,总有一种植物就是自己前世的化身。有人是那热烈的花,有人是那绿幽幽的植物。”可以想想,那个不折不弯的五柳先生,前世里一定是那朵绚烂的菊,将自己最美的一生,呈现给了秋天,给了大地,给了世人。


此一时,彼一时,如放在今天,好好的“铁饭碗”都求之不得 ,如若轻易舍弃,定会被人嗤笑,此人不傻,则疯。物欲横流,生活的压力,顽强地活着,抵抗命运和生活给予的一切不如意,就很不容易了。但细细回味我们的生活,这种淡雅的心境或追求,还是值得我们希冀,就像道家哲人所提倡的返璞归真追求,在纸醉金迷的人生中,要寻到属于自己的那方晴空,心中有一片净土,眼里就有一个平静的世界。能不慕浮华,走出市井的喧嚣,拾一份清新淡雅的心境,不为繁华媚惑,不为虚名而沉沦,安静悠然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也许并不难!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能超然物外?淡雅之菊,悠然恬静,无欲无求,不争不躁,为君子中之楷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很喜欢黄巢的这首诗,妙在没有出现“菊”字,却突出菊花生机盎然的生命力,富有豪迈情怀,借菊花来抒自己的怀抱,以菊花喻农民起义君英雄风貌和高洁品格。“一身傲骨立风中,千姿百态笑寒冬”。菊顽强的内涵将壮士视死如归的形象完美展示。大自然赐予菊花一身绿的侠骨和一头金黄的尊贵,使得她既有看似柔弱渺小的平民情结,又缀满热情洋溢的生命之火。

看着看着,不忍心摘了一朵,一起把秋的惆怅丢在回眸的一笑里。将所有的憾事留在南山东蓠下,盛开的朵朵菊花中!





来源:东岸,文:马泽松,图: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竹之风骨,菊之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