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拯与海丰孝女墓
谒五坡祠章拯擎天协梦,洗日回光。九死匪悔,百炼益刚。正气堂堂,丹心炯炯。惟五丈原,如五坡岭。名世不偶,在天有灵。下为河岳,上为风霆。愿公归来,慰我仰止。庙貌巍巍,俎豆千纪。
章拯,明正德年间任广东提学。余不详。《汕尾古今诗词选》、《海丰历代诗词选注》均认为是明代嘉靖年间任此职,根据“节淑孝女彭氏墓”所刻,及章拯批准建五坡岭表忠祠来看,即知其任职时间于正德年间。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各路置提举学事司,简称提学,掌一路州县教育行政,宣和三年(1121年)废。金有提举学校官。元各行省置儒学提举司,都属同一性质。掌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等事,并考校进呈文字。明初置儒学提举司,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置提督学校官,两京以御史,十三布政司以按察使、副使、佥事充任,称进督学道。清初沿明制,各省置督学道,惟直隶与江南、江北派督学御史,称学院。雍正四年(1726年),各省督学道皆改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学政,简称学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罢科举,兴学校,改为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废。
“节淑孝女彭氏”,名掌珠,海丰县兴贤都襟厦社(今海城镇城西社区下巷村)彭贤次女,约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彭贤任县阴阳训术之职,授将仕佐郎,官秩从九品。正德三年(1508年),彭贤患上“蛊症”,即“食物中毒”,久治不愈,生命垂亡。其时,年仅十三岁的掌珠,忧惶中听信民间奇方,割取自己股肉煮成汤液作药料(古有割股治绝症的习例),向苍天发愿祈祷救父。彭贤吃后果然病情渐愈。三年后,彭贤逝,葬于县西郊二里的佛子岭(大云岭西侧)。庶配葛氏所生二个儿子尚幼,悲伤的掌珠经常到父墓哀哭,坚心守孝三年。山中有虎在墓地周围徘徊,而不敢趋近为害作孽,乃掌珠之孝感天地,老虎虽恶,亦似解人意,旁人远望叹赞奇异。掌珠又以至孝善事二母。
掌珠童年时,曾由父母指婚许配海丰南郊陈家。后陈家趋入穷途,彭贤意欲悔婚,而掌珠认为以信义为重,莫计富贵贫穷。彭贤逝后,陈家有些怜悯和娶媳心切,多次提出完婚。掌珠向母亲泣道:“丧服未阕,而议完婚,于礼不合,于心不安,何如从父于地下也。”正德八年(1513年),因陈家追逼,掌珠不得已含泪拜别母亲,登上陈家新人轿。途中,取出布条在轿内自缢,时年十八岁。经商议,尸体归还彭家,由陈家付埋葬费,附葬其父墓旁。正德十年,嫡母田氏逝世,亦葬彭贤墓旁。彭掌珠孝行感天动地,乃海丰有史以来第一例孝女,传扬千古。
正德十二年(1517年),广东提学章拯根据海丰知县刘暹的汇报,认为其“孝行可嘉,足维风化”,上疏朝廷。朝廷很快批准拨款和旌表彭掌珠为“孝女”,在佛子岭为彭掌珠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坟墓。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孝女墓竣工,墓墙正中嵌一片小碑,镌刻“节淑孝女彭氏墓”,享堂竖立石坊,中刻“孝女彭氏之墓”六个大字;上款直书四行“钦差巡抚两广右都御史萧翀、巡抚广东监察御史程昌、钦差提督广东学校副使章拯、惠州府知府甘公亮”;下款直书四行“海丰知县刘暹、儒学训导徐淹、督工吏目周旦,大明嘉靖元年岁次壬午孟春吉日立石”。享堂两侧竖立二支方型石柱,中间嵌挂着石匾,镌刻“千载佳城”四个大字,石柱对联曰:“割股救父命,女中贤德无双;尽孝感天心,世上芳名第一。”孝女墓前官道北侧竖“墓道碑”,凡官员路过,须遵“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礼制。
读诗追史,思绪万千,遂成一绝:
表忠彰孝顺民心,佛子五坡花木深。洗日回光撼天地,清风一片起琴音。
来源:东岸,文:王万然,图: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