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1-9-10 18:04:52

淡之美,淡之韵


记得有句“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歌词,的确,平淡才是生命的底色,是生活的常态。也许,有人会持不同看法。轰轰烈烈、浓墨重彩的生活确实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不少成色,毕竟,此种境况是凤毛麟角。纵使经历过热烈似火的爱情,登上了如日中天的事业颠峰,渡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品尝过烈酒咖啡的浓香,终会回归平淡生活。


淡之美在于自然、纯真、至简;淡之韵在于雅致、从容和与世无争。庄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道出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平淡处世的气度。但真正能够践行的人恐怕也不多,纵观历史上,更多的人是追求建功立业,作出一番事业,崇尚的是儒家思想,但经过一番折腾,认清残酷的现实后,猛醒过来或为寻得精神上慰籍,才从道家思想找人生智慧。在君主专制社会,更多的士人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信条。像林语堂所说的“中国社会每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的,而每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道家智慧,往往是历朝开国伊始的治国法宝,依自然规律而发展,去适应,去融合,休养生息。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早春的西湖虽然百花怒放,娇艳欲滴,但大红大绿的浓丽景色往往会引起人的审美疲劳。细雨,碧水,微风,杨柳依依,小草泛绿,桨声,船影,淡雾,却值得耐心品味一番。淡是一种自然的风景。
熟悉中国画的朋友最清楚了,国画中的水墨画与西洋画风格截然不同,讲究淡之美和淡的神韵,在一张宣纸上,只用黑白两色,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是很美的,平淡中蕴涵着深邃。绘画大师挥洒自如,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手法,用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光的无,作者在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常出现在中小学美术课本的水墨画作品有齐白石的《六虾图》,郑板桥的《丛竹图》,徐悲鸿的《万马奔腾图》等等,简单的线条将意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笔墨酣畅淋漓,灵动唯美,形神兼备,平淡中蕴含生机。



宗白华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但是含蓄的光采,这种光采是极绚烂又极平淡。”高雅的绘画,平淡自然和谐,体现艺术独有的魅力,更彰显一种人格美。

西洋的油画,则迥异不同,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不少人见过凡高的油画如《自画像》《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是跳动的火焰,颜色鲜艳夺目,明亮的黄色饱和度极高,简直可以被称为“黄色的交响曲”,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近谓“惜墨如金”就是。


淡也是一种生活情态。淡而有味,苦而醇香。“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我们在醉与醒的边缘,似乎早已忘记了生活中还有清水淡茶的纯净。当五味近乎麻木了我们敏锐的嗅觉和味觉,来一杯清茶,泛着淡淡香气,茶叶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确实使人觉得惬意万分。那一刻,纯净的不仅是清茶,还有我们的灵魂。“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淡淡相处,保持距离不远不近,淡淡相迎相送;你来,我不喜;你走,我不悲,在平淡中方显纯真。


“做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宋代诗人梅尧臣,将平淡作为他所追求的境界,又是难以达到的境界。平淡的语言需要有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和不露斧凿的艺术水平,平淡的文字才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如清泉细流,春蚕吐丝,将作者的思想情怀传递给读者,似喝一杯白开水,慢慢滋润全身。

盛唐诗坛,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独创风格,摇曳多姿,纷披炫目。盛唐诗人中有很多都是伟大的艺术探求者,他们独辟蹊径,去创造最新最美的风格。王维、孟浩然诗派就是如此。就是由于他的诗风以平和冲淡著名,他之所以成为唐代诗坛的大家,就是由于他的冲淡是无与伦比的。以平淡质朴的语言表达、诗画一体的艺术格调,将空灵闲远、清新疏淡的自然诗风发挥到了极致。近人周作人散文风格平和冲淡,关注生活,取才花草虫鱼鸟,信手拈来,不事雕琢,语言淡雅,平淡里直接呈现生活美。西人蒙田的随笔,将大道理化为丝丝入扣的文字,让读者纷杂繁扰的心得到净化和陶冶。


淡是一种心境。常常听说,做人要像甘草一样。它性平 ,有“十芳九草”之说,“美草”“蜜甘”之称。甘草在什么环境都可以生存,和多种药都能搭配;做人不温不火,不卑不亢,像甘草一样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活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超然和通透。
淡,是一种至美的意境,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生活因淡然而香飘四溢,岁月因淡然而馨香隽永。求淡之韵,求淡之美,求淡之真意,享淡之韵,品淡之真,我们也许会活出另一种人生境界!













来源:东岸,文:马泽松,图: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淡之美,淡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