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1-9-7 13:14:39

聂绀弩的海丰情缘


聂绀弩像

随东征军赴海丰
1925年春,广东国民革命军东征攻克海丰县城后,群众舞虎狮,提灯笼,欢欣鼓舞庆祝正义之师的到来。聂绀弩随军进入海丰县城后,对这座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很感兴趣,遂留在海丰做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为了培养农会干部,巩固发展农会,1925年4月20日,彭湃领导下的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县城龙山准提阁创办了,聂绀弩和吴振民、李国珍、郑志云、杨嗣震、林甦、李劳工担任教师,曾绍文等人担任军事教官,彭湃任所长。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招收45名学员,其中,农村小学教员、高小毕业生和陆安师范学生若干名。

开学的第一天,聂绀弩一身戎装,英俊潇洒,步履如飞地迈进准提阁。只见准提阁是一座抬梁式结构、风火式山墙的四合院,面宽五间22米,前后二进包括中间天井31米左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环顾四周,聂绀弩看到准提阁背靠龙山,面向龙津河,修竹幽篁,披拂左右,是一处佛门名胜,奇秀甲海丰。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参照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采用上课和社会调查相互结合,每天上午两小时军事训练,周末下乡参加劳动,到农村做调查和搞宣传等等……让学员开阔视野。农讲所教师聂绀弩惊喜地看到:海丰县的敖琼、彭铿、章行、陈新、高云、庄启芳六个女学生,毅然甩掉裹脚布,敢于冲破陈规陋习的偏见,挣脱封建枷锁,先后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聂绀弩教师站在讲台上,化雅为俗,深入浅出,给学员们讲授农民运动理论和革命文学,广大学员对聂绀弩老师深厚的学养敬仰不已,加倍珍惜学习机会。

准提阁

自从东征军到达海丰县后,陈炯明在汕尾坎下城建造的制弹厂,主要机器设备已经被国民党政府撤走,许多小型机器部件散落各处。聂绀弩成竹在胸,建议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征集一些小制弹机,召集失业待家的制弹厂工人集中到海丰县城准提阁,同时派人下乡收购弹壳、废铜和旧棉胎,然后,工人就用石臼捣棉花,混合硫酸制成无烟火药,生产枪弹。当聂绀弩看到准堤阁制弹厂两台机器轰鸣地运转起来,每日每机能制造50多颗子弹时,不由得喜出望外。

青年钟敬文
缘起文艺爱好结缘钟敬文
1925年的一天,聂绀弩穿着军装,慕名到公平墟探望钟敬文。当时,钟敬文从陆安师范毕业后,留在公平区(当时为公平二区)的小学里任国文老师,喜爱民间文学创作。聂绀弩曾经拜读钟敬文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诗文,深为其文采折服。缘结新文艺,聂绀弩与钟敬文都热爱文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当晚,钟敬文留宿聂绀弩在其家有“兰窗”之名的房间,他们俩讨论文艺问题,惺惺相惜,颇有相见恨晚之感。1925年农历五月初五,聂绀弩邀请钟敬文等文学青年到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驻地,举办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诗会,聂绀弩即兴题词:“悼三闾大夫庆咏端阳,论五月形势讴歌农会”。

海丰县城林祖祠

1925年5月1日,海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参加“国际劳动节”的游行。聂绀弩这位湖北人,曾经到过缅甸仰光,担任《觉民日报》、《缅甸晨报》编辑,是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见多识广,躬身为敖琼等女学员参加游行出谋献策,煞费苦心。且说游行当天,敖琼头戴胡仔笠,身穿军装,腰插驳壳枪,绑腿带,脚穿六耳草鞋,与彭铿、章行、陈新、高云、庄启芳等其他妇女并肩携手,英姿飒爽,出现在示威游行的前列,就好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轰动了海陆丰。
翌天,聂绀弩非常兴奋,因为他在报刊上看到共青团海丰特支在给团中央的一份报告,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在礼教森严的海丰社会,突出女子六名出来读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妇女解放协会,想要伸头出来见天,打破宗法的社会。故在本月5月1日劳动节,武装负驳壳向群众示威,发宣言唱口号”。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和严格训练,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学员系统掌握了革命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批学员原计划学习时间为半年,后来根据时局发展需要,结果就有35人提前在1925年6月结业。此后,聂绀弩等教师继续为海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举办第二期学员培训班,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出的学员,他们大多数成为革命骨干,有的被领导机关委任为国民党特派员(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有的被派往外地,深入农村,担任农会宣传员,为接下来海陆丰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青年丘东平
离别恋人    与丘东平共赴革命前线
准提阁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四合院,既是子弹厂,又是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更是一处深藏不露的红色革命基地。1925年6月7日,海丰妇女解放协会在县城准提阁成立,敖琼和章行、张威、陈新、高云、庄启芳为执行委员,彭铿担任会长。于是。聂绀弩与敖琼在学习和工作中相互有了好感,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于是,聂绀弩遂把美妙的恋情化成一首诗《醒后》,发表在《陆安日报》上。很快,聂绀弩与敖琼的爱情故事为当时的青年男女所羡慕,成为佳话。

东征军返回广州后,黄埔军校学生聂绀弩和宛旦平、曾绍文等人响应周恩来的号召,继续留在海丰县城林祖祠,担任农民自卫军教练所教官,训练80名农军学员。农民自卫军教练所按照黄埔军校的方法,每日三操二讲,讲政治课和军事理论课,夜间轮值守卫,还经常到城乡执勤,逮捕反革命者,收缴枪支等工作。有一次,聂绀弩到海丰县梅陇第三区协助训练农民自卫军,在一棵榕树下遇见过丘东平,留下难忘的印象。一回生,两回熟,聂绀弩在海丰县农民自卫军教练所里,再次见到时任海陆丰地委组织部长郑志云秘书的丘东平,握手熊抱,相见甚欢。在聂绀弩等教官悉心的指导下,学员们勤练苦学,经过四个月的严格训练,彭桂、黄强、林军杰、陈伯虎等学员脱颖而出,成为海丰县乃至东江地区和广东省的军事骨干,指挥农民自卫军,英勇杀敌,驰骋战场,为农民运动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祖祠和准提阁都在龙津溪东岸,近在咫尺。爽风吹拂着龙津溪畔的的垂柳,农民自卫军教官聂绀弩和海丰妇女解放协会执行委员敖琼漫步在龙津溪畔,看着鱼虾游弋清水里,数着溪底的鹅卵石,听着小舟上划桨者唱出的渔歌,再一次欣赏海丰八景之一的“龙津渔唱”。
聂绀弩轻抚着敖琼的手背,动情地说:“你为我付出的太多了,可我给你的太少,连起码的平静生活都不能给你”。
敖琼凝视着聂绀弩英俊的脸庞,款款深情:“不!你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未来!”
聂绀弩仰起头,内疚地说:“我们看到美好的开始,也许看不到未来。”
一言成真,聂绀弩不久就告别了海丰,返回广州黄埔军校。1927年,聂绀弩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回国,参加上海反日活动,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聂绀弩担任新四军文化委员会兼秘书,编辑军部刊物《抗敌》。刚好,丘东平担任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担任敌工科长,兼任陈毅司令员的外文秘书。这回,聂绀弩与海丰籍的战地作家丘东平都参加了新四军,他们俩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成为敞开心扉,无话不谈的挚友。新中国成立后,聂绀弩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等职。每逢中国作家代表大会召开,聂绀弩总会遇见民俗学家钟敬文,他们俩聊起昔日在海丰公平墟的那次歇宿,不胜唏嘘。聂绀弩还与钟敬文相互寄送文稿长达半个多世纪,其纯真的友情洋溢在人世间。
海丰县妇女解放协会旧址
故地重游   深情怀念挚友






来源:东岸,图文:吕珠满









岁月如梭,转眼到1964年5月14日,聂绀弩重回海丰,重游故地,前往公平墟参观钟敬文故居,乘车到丘东平家乡梅陇镇马福兰村,探访昔日战友或遗属。聂绀弩了解到:敖琼与自己在海丰惜别后,继续参加海丰县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苏维埃政权的胜利。红色政权失败后,敖琼和彭铿、张威、庄启芳等人跟随农民赤卫队撤退到山区,不久,她们一行人被派往陆丰开展妇女解放工作。敖琼后来参加红军第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经历过大小战役几十次,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1931年11月,东江肃反扩大化,27岁的敖琼与时任东江独立师政治部主任的丈夫吴祖荣遭到错杀,难逃厄运。当聂绀弩闻此噩耗,顷刻,神情惊愕,不由得热泪盈眶……

一处情思难忘怀,聂绀弩无限眷恋着海丰,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长眠于这块红色热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聂绀弩的海丰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