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1-7-22 17:15:39

新华书店回眸



近日,带小孩逛海丰县城红色文化街,游览完红宫红场出来,时不近午,天气多云伴有丝丝凉意,经十字路口往二环南路新华书店看看,还没到达,远远就看到店面上方的横额牌匾上镌刻有白色“新华书店”四字,外观新颖,装修风格清新简约,跨入里面,书架上书籍分门别类摆放,有教辅类、文学类、社科类、儿童读物类,还有文具……工作人员彬彬有礼,如同盛夏季节吹来的一缕清风,赶走了心灵的燥热,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
小孩索性到店口的书架抓起一本儿童书,端坐在通道的椅子上,翻开书,便与旁边的小伙伴一样,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看着他们阅读的神态,我便放飞思绪,任其驰骋。恍然间,似乎回到了自己童年的时光。

彼时,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课余时间自己就和同伴去逛新华书店,它座落于县城中山南路,就在红宫红场附近,去看看书,开阔眼界,却少有买书。当时,海丰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红宫红场周围,新华书店自然在此范围之內,算是高层建筑,店门上方横额镶上毛体“新华书店”四个明文,它是各种书籍、书刊、邮票、杂志的集聚地,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是求知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不过,那时的新华书店书并不丰富,一楼卖连环画和学生用书,二楼摆放各类书籍,几名店员分散在不同角落照看,大家看书都比较自觉,基本没有什么杂音,更没有听说偷书事件。书是不能偷的,但书店允许有人在这里看一天书空手而走,即使这样的人天天有,也不会对他们冷眼相看,将他们拒之门外。

那时候,我们经常在假日,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踏步而来,徜徉书海中;傍晚时分再披一缕霞光 ,带一身书香相拥而回,恬淡,安然。时间又慢又长,看了一下午的书,有种不可言喻的满足感。书店里查阅书刊的人,一直比买书的人多,大家都心有灵犀般轻轻翻阅,细细挑选,静静品读。连那走动的脚步声都刻意放轻放慢,倒是缕缕不绝的翻书声显得特别悦耳。相反,街道上小贩绵长的叫卖声、吆喝声,特别刺耳,与书店的氛围格格不入。

畅游书海的看客不用当心被打扰,店员不会向顾客推销书籍,他们或坐在店门口轻声闲聊,或品茗,或来一场对弈,肆意厮杀,快意恩仇。如果去买单结账,会轻声说出价钱,并轻手加盖印章,并说“谢谢惠顾”;如果你空手而走,他们也不会有愠色,这种闲淡散适的环境,让我们阅读极为舒适。
最让我们开心的是书店除了有新书可以购买和阅读,有时,还有旧书出售。有些所谓“旧书”并非真的是破旧书,而是因为没有卖出去而积压的存货;还有就是几经周折封面或纸张有缺陷的真旧书。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情况还是很多,店员会在门口空地上,铺一张布或一凛草席,把这些旧书放置其上,以免受玷污,数量还真不少,不像新书那样整齐排列而是一大堆,任君挑选,它们像一群弃儿。
 
我们挑个安静角落阅读,也喜欢在旧书堆里“淘宝”,记忆中,自己最钟爱的当然要数小人书,一角一本,还挺便宜,当时自己囊中羞涩,一次最多只能买两三本,几个小伙伴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淘到自己心爱的书籍,真如获至宝,那一刻心情是非笔墨所能表述。“淘书”真如大海捞针、沙里淘金,那种幸运和惊艳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难得一见;有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收获乐趣。

淘到心仪的书籍,几个小伙伴欢天喜地的去结账,有时店员还会意外的算便宜一点,回家后,我们彼此会互相借阅。自己还学到不少历史典故如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宋江怒杀阎婆惜、景阳冈武松打虎……
后来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原因,只有逢年过节才返乡回家,更少踏进新华书店了,如今,旧址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选在海城二环南路开了一家实体店。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的新华书店是“门庭若市”,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有购邮票的,有来查资料的,更多的是看书的,各种各样的人纷纷来到这里。可如今,网络裹挟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资讯冲进我们的视野,让人眼花缭乱。曾经受人敬仰、令人神往的新华书店慢慢变得门可罗雀。

看看时间已经不早,我们也该回家了,走出新华书店,我们回眸它,它确实是寻找知识宝库的地方。有人说,书店就是夜路孤灯、寒夜爝火,照亮人心的深渊,标志前行的道路。如今,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书香永远值得珍藏、爱护。







来源:东岸,文:马泽松,图: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华书店回眸